用户注册
首页
专题专栏
新闻资讯
科学生活
健康园地
科普V视
科普挂图
科普音频
科技人物
更多
》
公共安全
市县传真
实用技术
军事百科
史海钩沉
第二课堂
普法时空
科普中国
专题专栏
新闻资讯
科学生活
健康园地
科普V视
科普挂图
科普音频
科技人物
公共安全
市县传真
实用技术
军事百科
史海钩沉
第二课堂
普法时空
科普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园地
今日惊蛰,正是调整身体机能好时机!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今日惊蛰。 惊蛰时期,容易肝风、肝火妄动,易引起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病。因此,惊蛰养生当以护肝健脾为主。
饮食:少酸多甜,清内热
春天肝气旺容易伤脾,此时,少吃酸味可以防止肝气过旺,甘味食物可以滋补脾胃。 但,此“甘”非彼“甘”,它不等于甜味食物,而是具有润燥特点的一部分食材。 在此,首推的是山药和大枣,用来熬粥再好不过了。 另外,现代人由于运动少吃得多,肠胃有大量油脂包围,故应饮食清淡,多食膳食纤维以清解里热,如:梨,荸荠,芹菜,荠菜,莴笋,黄瓜等。
起居:晚睡早起,抑春困
惊蛰前后阴寒之气渐降...
2023-12-01 22:26:27
无接触史,独居,70岁老人为何会被感染?
她70岁,独居,很少社交 近段时间没出过上海 初步调查没有接触过新冠肺炎病例 身边也没人有呼吸道感染症状 却被确诊为一名新冠肺炎患者 到底是怎么感染的?
“无接触史”的她被确诊了
桂芳(化名)已经在每日疫情数字“正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一栏出现10多天了。 作为此次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防控现场工作组(以下简称现场工作组)的一员,孔德川急需调查这个“1”的“源头”——究竟是“有湖北居住或旅行史”“有湖北以外地区居住或旅行史”,还是“有相关病例接触史”? &n...
2023-12-01 17:17:11
预防肝癌从防治病毒性肝炎开始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称为我国肝癌发病“三部曲”。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病例数最多的乙类传染病,主要是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全国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约8600万人,其中约2800万为需要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丙肝患者约有450万人。
接种乙肝疫苗,早期筛查丙肝
“我国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由乙型(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77%和84%。”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副主任郭忠聪介绍。 乙肝可谓是肝癌发病的祸首。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办法,接种后产生保护性抗体在95%以上,即使...
2023-12-01 07:53:58
火腿肠、午餐肉真有说的那么不堪?
初审:汤 坤 复审:马林虹 终审:罗 锴
2023-12-01 06:41:32
发热需要适当多喝水 每天控制3000毫升内
近期由于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等因素,发热的人越来越多,不少网友也分享了自己的降温方法。这其中虽然有些经验确实有效,但依然存在不少误区,不科学的降温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对此,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中西医整合医学科严辰医生讲解了常见发热降温误区,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法。
误区一:发高热时盖厚被子捂汗
真相:当发热超过39℃时,人体需要散热,如果继续刻意覆盖厚重的被子,会使体温继续升高。 分析:如果患者本身饮水较少,强行捂汗,可能会有一过性的体温下降,但由于肌体缺水的情况并没有改善,往往不久就会再次发热,并且热势更盛。中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复发热,是邪在少阳的表现,...
2023-12-01 01:26:05
鱼胆“致病”不“治病”
生吃鱼胆不仅能清肝明目还能消火,这在民间广为流传。 四川泸州的周先生坚信生吃鱼胆有养肝、明目、排毒的功效,多次以身试“胆”。但前不久,在生吃了一颗两公斤草鱼的鱼胆后,他中毒住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在中医医书中确实记载鱼胆有治疗作用。《证治准绳》记载鱼胆可治飞血赤脉作痛及暴赤眼涩。《本草纲目》里也记载“青鱼胆苦寒,无毒,点暗目,涂热疮,消赤目肿痛,吐喉痹痰涎及鱼骨鲠,疗恶疮”。除中医传统典籍以外,民间更是流传各种生吃鱼胆能去火、清肝、明目的偏方。因此许多群众深信鱼胆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治咳平喘以及降压、镇嗽、化痰等药效,遇到“红眼(结膜炎)”、喉痛、高血压、气管炎、皮肤骚痒等疾患,即吞服鱼胆以治...
2023-11-29 18:50:42
首页
上一页
...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
下一页
末页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
无偿献血指南
2025-06-18
与健康“童”行 | 儿童肥胖知多少
2025-06-11
九项竞技展锋芒 百舸争流向未来——益阳市南县第四届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盛大启幕
2025-06-06
省农科院专家下沉一线 助力怀化鹤城特色农业发展
2025-06-06
怀化市鹤城区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眼健康科普活动
202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