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精确打击与杀伤效能的动态平衡——城市战争打得精。无人集群的“蜂群战术”已成为城市攻坚的颠覆性手段。低成本小型无人机可携带高爆炸药,通过群体协同对隐蔽目标实施饱和攻击。俄军在叙利亚使用改进型“柳叶刀”自杀式无人机,结合建筑物三维建模技术,精确穿透窗口或通风口摧毁室内目标,附带损伤较传统炮击减少约60%。美军“金帐汗国”项目则通过协同控制技术,使空射诱饵弹与导弹在发射后自主组网,形成多维度火力覆盖,压制敌方防空系统。此类技术不仅提升打击效率,还可通过动态调整攻击波次,避免过度毁伤民用设施,基本满足“暴力精确化”的伦理需求。
三是减少伤亡与增强作战持续力——城市战争多存活。无人装备的“零伤亡”特性使其成为城市巷战的理想替代。地面无人战车可搭载电磁脉冲武器,有效瘫痪敌方电子设备,或使用温压弹等杀伤性武器清剿地下工事,避免士兵进入高危区域造成减员。在后勤保障领域,无人运输平台通过空中投送或地面机动,实现弹药、医疗等物资的精准补给。俄乌冲突中,乌军利用改装商用无人机向被围部队投送补给,显著缓解了传统补给线在城市战争中易被切断的困境。此外,部分无人救护机器人可依托5G网络远程操控,在枪林弹雨中实施紧急止血与伤员转运,将战场救治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内。
四是伦理约束与技术滥用的风险对冲——城市战争有尺度。无人作战的“非接触性”虽降低己方伤亡,却可能加剧平民附带损伤与国际舆论压力。大多数目标识别算法在复杂城市环境中易受干扰,2023年加沙冲突中,以军无人机因误判儿童玩具为武器,导致多起误炸事件发生。为此,美军开发“人机共享控制”系统,将攻击决策权分为“自动锁定”与“人工确认”两级,确保打击流程符合国际法规范,免受国际舆论压力。另一方面,反无人机技术的扩散亦需警惕——低成本干扰枪与网状防空系统可瘫痪敌方无人机群,但若被恐怖组织掌握可能反向威胁城市安全。因此,未来城市作战需构建“技术-伦理”双重防火墙,通过算法透明度审查与交战规则编程,约束自主武器的滥用风险。
五是新型无人作战样式的开拓——城市战争有未来。除传统侦察与打击外,无人系统正向“软杀伤”与“体系破击”领域延伸。网络攻击型无人机可扫描城市电网漏洞,注入恶意代码瘫痪敌指挥中枢;心理战无人机搭载扩音器与全息投影设备,在战场上空散布瓦解敌军士气的视听信息。俄军在顿巴斯战役中使用无人机群干扰民用通信网络,制造社会恐慌,迫使守军提前撤离。此外,“母舰-子机”协同模式崭露头角——大型无人平台在防区外释放小型无人机群,通过中继通信与能源补给,延长集群作战半径,从而形成持续压制能力。
总之,城市战争的无人化转型既是技术跃迁的必然,亦是战略博弈的产物。从襄阳城墙到摩苏尔巷战,防御优势始终源于对空间与资源的极致利用;而未来无人作战的核心,在于通过智能集群、伦理约束与体系融合,将城市的地理复杂性转变为战术主动性。唯有兼顾“进攻效率”与“人道底线”,方能在钢铁与信息交织的新战场上,赢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主动权。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