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面向城市战争的无人作战准备(中)

2025-03-22 09:00 作者: 李宏阳 来源: 光明军事 12484 次阅读

21世纪的城市作战呈现出"技术-伦理"的多重要素博弈特征。2004年费卢杰战役中,美军遭遇大规模武装反抗——费卢杰中的每个人只要拥有武器就会在隐蔽处攻击美军。他们实施巧妙的小组战术并有效运用重武器,能在城市巷战中取得巨大优势,并非乌合之众。美军在承受沉重代价后凭借技术优势对费卢杰进行各方面无差别杀伤导致300多名老弱妇孺殒命,从而引发了严重的人道主义争议。因此现代城市作战突出悖论性特征:一方面,技术发展带来战术革新,如俄军在格罗兹尼战役中使用高热度武器出尽风头,以色列开发"拐弯枪"应对城市巷道射击盲区等,均提高了作战效能;另一方面,国际法约束与舆论压力形成战略掣肘,摩苏尔战役中联军为避免平民伤亡被迫减少空中支援,导致地面部队伤亡率显著增加。这种"暴力精确化""战争伦理化"的张力,使世界各国不得不催生出混合战争新模式。例如俄乌冲突爆发后,俄军将网络攻击与传统巷战结合,通过瘫痪城市电网、通信系统制造社会恐慌,使守军心理崩溃提前,有效兼顾了战斗效率与伦理考量。  

综观三千年多年城市战史,可提炼出四大作战规律:首先,地形改造始终是攻防关键。从襄阳护城河到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地下工事,各国改造地形的能力决定城市防御力;其次,后勤体系是作战生命线。斯大林格勒冰上运输线与列宁格勒"生命之路"证明,城市防御本质也是补给能力的比拼;第三,城市作战要善于运用潜在资源、创新战术战法。在城市战场引入无人作战装备提升战斗效能,利用建筑坍塌创造新掩体,或者催生网络战、心理战等各领域新型战斗模式;第四,战争适度注重伦理层面考量与军民关系。摩加迪沙巷战美军因滥杀平民遭受舆论压力,从而导致战略失败,而列宁格勒全民筑防成就世界战争史上的防御典范。这些历史经验都为新时期的城市战争提供了遵循。

汲取智慧:城市战争的无人作战准备探析

现代城市战争的复杂性与伦理挑战催生了无人作战装备和无人创新战法的快速发展。现代无人系统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正重塑着城市攻防的底层逻辑。从情报收集到精确打击,从毁伤破敌到伦理约束,无人作战的战术革新与战略平衡,已经成为城市战争准备的核心方向和重要支撑。  

一是无人情报收集与战场感知——城市战争看得见。城市环境的立体性与遮蔽性使传统侦察手段效能锐减,但微型无人机、仿生机器人及分布式传感网络可穿透城市建筑、地下管网等“战争迷雾”。仿昆虫微型无人机可潜入建筑物内部,通过红外与声呐探测隐蔽目标,实时回传高精度三维地图;仿蛇形机器人则沿地下管道渗透,识别敌方通信节点或爆炸物部署。2017年美军“近战隐蔽一次性自主无人机(CICADA)”项目即通过低成本微型无人机群布撒传感器矩阵,构建分布式战场态势感知网络。此外,地面无人战车搭载电磁侦测设备,可在巷战中定位敌方电子信号源,结合最新的AI算法和信息共享手段实时分析敌指挥链路,为后续打击提供精准坐标。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