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攻城略地始终是极为关键的作战形式与战略目标,城市往往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而在现代社会中,城市更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纽带而存在。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城市作战的研究日渐深入,并且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局部战争重心均毫无例外地偏向城市。随着信息系统、人工智能、数字化和物联网技术不断走入城市,智慧城市等新名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城市防御体系也越来越完备,城市战争的战法也将焕发新的生机。这不禁引人思考:城市战争怎么打赢,如何防范可能的城市战争,该为城市战争做哪些准备?
以史为鉴——从历史经验中揣摩城市作战的特点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载体,始终是战争博弈的战略焦点。自商周时期"筑城以卫君"的军事理念初步形成,到冷兵器时代"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的城池攻防法则,再到信息化战争中的多维空间对抗,城市作战始终贯穿战争和军事的主线。其核心特点可以由"三维演进"概括:作战空间从平面向立体延伸,作战手段从攻城略地向混合控制深化,制胜要素从兵力优势向体系协同升级。
冷兵器时代的城池攻打需要作战双方将帅博弈和士卒冲锋陷阵,以双方最终的死伤换取城池攻防的最终胜利,这一时期城市防御战术以"据险守隘"为核心优势。战国时期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缘价值,使其成为秦国东出中原的核心枢纽;南宋襄阳城凭借汉水天险与瓮城体系,抵御蒙元铁骑长达六年,创造了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的巅峰战例。因此,城市防御效能要与地形要素高度耦合——襄阳城通过水系-城墙-塔楼的立体防御体系,能最大限度将地理优势转化为战术优势。此外,后勤补给线将决定攻防持久度,历史上蒙古军队最终通过建造浮桥切断汉水补给,才得以突破襄阳防线。这些依托地理枢纽构建防御体系的模式,在13世纪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战役中同样得到印证——双重城墙与金角湾大铁链构成的复合防御系统,使该城千年间抵御了数次大规模进攻。
20世纪的城市作战呈现出重视潜在资源、创新战术战法的鲜明特征。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在伏尔加河两岸展开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烈的巷战:通过利用地下排水系统作为隐蔽渗透路径,并依托面粉厂废墟构建多层次立体防御工事,小规模守军在巴甫洛夫大楼成功抵御了敌人长达58天的进攻,创造了战术上的奇迹。此役标志着城市作战逐步演变为三维空间对抗阶段,其主要特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筑废墟形成了独特的“人工地形”,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栋受损建筑、每一片断壁残垣都被巧妙地转化为多层次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苏军通过这些被战争摧毁的建筑物建立了严密的防线,使得德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沉重代价;二是作战过程中后勤体系面临空前压力,苏军通过冰上"生命之路"维持补给,日均运输量达6000吨,正是这条补给线的存在使得守军能够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坚持下去,最终赢得了这场残酷的城市争夺战;三是心理战作用逐渐凸显,指挥官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将军提出的著名口号“我们退无可退,身后就是伏尔加河”,不仅激发了士兵们的战斗意志,还将地理上的绝境转化为坚不可摧的精神壁垒。柏林战役将这一时期的城市作战模式发展到了极致,苏军采用"突击群"战术,以工兵-步兵-坦克协同单元逐街争夺,达到日均推进仅300米却能有效消耗德军抵抗意志的效果。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