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较多“本事”不小
当前各国的新型导弹护卫舰有其共性,比如大多采用全柴油发动机推进方式、隐身外形设计,配备先进感知设备等。具体到各型导弹护卫舰,则会因为各国需求不同、建造水平各异而有所区别。
根据不同标准,导弹护卫舰可划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按照排水量大小,可以分为轻型导弹护卫舰、中型导弹护卫舰和大型导弹护卫舰;按照作战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反舰型导弹护卫舰、反潜型导弹护卫舰、防空型导弹护卫舰和多功能型导弹护卫舰等。
在按排水量划分方面,世界各国的标准并不统一。按照一般分类方法,通常把排水量在3000吨至6000吨之间视为中型导弹护卫舰,其上下则为大型、小型导弹护卫舰。吨位的差异往往也体现在火力配置、防护能力及建造成本等方面的不同上。相比之下,大型导弹护卫舰往往会装备更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等。
如俄罗斯的20380型护卫舰满载排水量约2000吨,属于轻型导弹护卫舰。该舰装备有2套反舰导弹发射系统、12单元防空导弹发射系统,以及其他武器装备。俄罗斯的22350型护卫舰则属于中型导弹护卫舰,满载排水量5400吨,装备有32单元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16单元反舰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等。该舰作为俄罗斯海军的主力舰艇之一,主要用于远海作战。
需要说明的是,按作战重点来划分的导弹护卫舰,其功能并不单一。毕竟,护卫舰只有“身兼多职”、一舰多用,才能适应更多的作战环境和作战需求。
比如,土耳其的TF-100型导弹护卫舰伊斯坦布尔号,除了配备舰炮、近防炮、舰空导弹、反舰导弹、鱼雷外,还配备有遥控武器站、直升机等,因此可以遂行更多任务。
简单来说,当前的导弹护卫舰发展有如下特点:
实际需求与制造水平牵引其研发列装。导弹护卫舰的研发与列装,带有鲜明的需求拉动印记。意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同国家往往采取自主研制或者外购的方式,所列装的舰型及其性能也各有不同。
体现在排水量方面,各国导弹护卫舰的吨位大小差异明显,从数百吨到数千吨甚至上万吨不等,续航力也随之有所变化。德国的F-125型导弹护卫舰,满载排水量达7100吨,续航力超过7000千米;伊朗的苏莱曼尼级导弹护卫舰排水量约600吨,适合在近海遂行任务。
导弹配置不断提升。当前,很多导弹护卫舰都配备有多种类型的导弹,如反舰导弹、反潜导弹、防空导弹等。
从导弹的打击效能上看,随着导弹护卫舰的升级换代,导弹本身也处于不断赋能的过程。不仅如此,其发射的方式也在不断优化,过程变得更加简捷,发射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很多导弹护卫舰安装了垂直发射系统,用来发射防空和反潜导弹等。如美国星座级导弹护卫舰安装有4组8联装MK-41通用垂直发射系统,能够用来发射多种类型的防空与反潜导弹。据称其4组4联装的NSM反舰导弹,最大射程可达300千米。
普遍重视隐身设计。护卫舰“携带”导弹后,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海上“重拳”,必然会招致对手的重视与反制。因此,各国当前的新型护卫舰普遍重视隐身设计,有的优化舰体尤其是上层建筑形状,有的在重要部位使用复合材料或涂覆隐身涂料,有的对动力系统进行改进以减弱噪声。
如俄罗斯的20380型护卫舰在确保结构紧凑的基础上,采用了低可探测性设计。苏莱曼尼级导弹护卫舰的轮廓比较低矮,上层建筑采用多面修形的大倾角设计,舷侧设置有内倾遮蔽板。这些设计,赋予了该舰较好的隐身性能。
注重融入体系协同作战。各国对导弹护卫舰的定位普遍比较明晰,那就是在一些情况下能独当一面,在更多时候能充当海上编队的“带刀侍卫”。前者比较注重导弹护卫舰独立或领衔执行任务的能力,后者则注重与其他舰艇的协同配合。现代战争中,体系作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则为导弹护卫舰融入体系不断助力。
当前,一些国家的导弹护卫舰已具备从体系中准确及时获取信息、高速传递和高效利用信息的能力。2021年,俄罗斯海军在北极演习期间,用22350型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导弹护卫舰的雷达和电子侦察系统探测目标,为“堡垒”岸舰导弹指示目标实现远距离打击,就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当前的导弹护卫舰也日益注重自身的防护力,不少强化了电子战手段,以应对该领域来自敌方的攻击,确保顺利高效遂行任务。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