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大脑”突防能力弱,实战运用约束多,战场劣势明显。目前的无人机在航程超过一定距离后,受地形、磁场、信息传输等因素影响会更大,仅靠地面控制站很难完成任务。为此,科研人员提出空中指挥所模式,希望通过前移控制站强化对无人机的控制。
美军曾尝试将直升机作为空中指挥所的载机,跟随无人机协同作战,但这一设想遭到否决。因为直升机升限低、机动性差,在作战行动中无异于“活靶子”。俄罗斯提出两种方案,方案一是改装伊尔-76MD-90A大型军用运输机,用于大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及无人战斗攻击机的指挥控制,同时承担空中作战、远程空地精确打击、战略侦察监视等任务。方案二是改装米-38中型运输直升机,负责中小型无人机的指挥控制,主要面向低空、超低空的空地作战。这些方案的有效性有待验证。
难关有待打通
目前来看,无人机蜂群作战需要打通三道难关,才能完成作战任务。
俄罗斯计划改装米-38中型运输直升机,作为无人机蜂群的指挥控制平台
第一关,建立“控制中枢”。以母机作为“蜂窝”,投放一定规模数量的无人机蜂群,进行编队飞行。母机的集成控制中枢要将控制指令实时、并行地传输给多架无人机,指挥无人机群完成作战任务,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目前,这一技术仍面临难题。例如,能够大规模承载无人机的平台屈指可数,一架母机可携带的无人机数量有限,而无人机数量过少,则无法对敌方进行有效打击。
第二关,打通“关键链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下,无人机与控制中枢能否做到紧密联通尤为重要。要完成作战控制,必须及时准确地获取有效目标信息,并通过数据链路传输到无人机上,令其作出及时应对。想要实时获取信息,并通过控制中枢传输到每一架无人机上,需要数据链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第三关,实现“实时共享”。让蜂群中每架无人机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战场态势,相当于拥有更多的“耳目”,有利于在战场上抢占先机。然而,在作战过程中,无人机绝大多数时间在进行快速移动,通信系统整体上处于实时动态、反复打破再重组的状态,通信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同时,无人机之间的频繁通信容易导致信息数据过载,超出系统处理极限,导致重要信息无法及时传达乃至贻误战机。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