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蜂群作战,缘何“雷声大雨点小”(中)

2024-10-16 11:08 作者: 张昕宇 来源: 中国国防报 50267 次阅读

其四是能源问题。能源直接影响无人机蜂群的机动能力,进而关系到作战效能。受无人机蜂群低成本、轻量化和小型化等要求限制,无人机的机动性、续航能力和承载能力相对较差,从而限制了单架无人机的性能。最理想的情况是,无人机配备低能耗机载设备和大容量的储能电池,但目前距离这一目标为时尚远。

其五是载荷问题。受无人机蜂群的成本限制,单架无人机的体积、重量和功耗有限,携带的载荷有限,导致机载通信、计算和存储能力相对较低。而载荷性能较低,必然影响到无人机蜂群的毁伤能力。单一的无人机很难对目标构成致命毁伤,因此需要依靠无人机蜂群实施饱和打击,以达到击毁或重创敌方目标的目的。

美军“小精灵”项目中载机投放无人机蜂群示意图

战术劣势明显

在以上技术短板影响下,当前蜂群作战主要存在以下战术劣势。

速度慢、航程短,增射程与保安全存在两难。目前,绝大多数蜂群无人机采用小型机体+电驱螺旋桨设计,飞行速度慢,且航程较短。这意味着携带无人机群的发射载机必须尽可能地靠近前沿,才能让无人机有足够航程,而这势必要求载机前出至对方火力威胁范围内。例如,美军“小精灵”项目使用的是X-61A无人机,作战半径550千米至900千米,载机为C-130B-1B等大型平台,因此待投射区通常较远。而“灰山鹑”“郊狼”等小型无人机航程偏短、飞行速度慢,需要发射平台抵近目标区域投放,发射区位置距离任务目标相对较近。目前国外普遍认为,蜂群无人机的核心优势是“蜂群”,擅长以量取胜的“饱和式”作战,通过数量规模的叠加效应,形成局部压倒性优势,达到提高突防概率和摧毁目标的目的。也有观点认为,蜂群无人机较慢的飞行速度将为敌防空系统“创造”更多拦截机会,即使拥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其突防效率也将不可避免地下降。

运行中枢“神经网络”复杂,作战控制面临重重难关。20世纪90年代末美军提出无人作战蜂群战术,历经20多年发展,直到2021年1月成功演示无人机蜂群突破伯克级驱逐舰的“宙斯盾”防空系统,才标志着无人机蜂群战术初步成熟。在未来无人机蜂群作战中,成百上千的无人机协同作战将对决策控制系统提出更高要求。每架无人机都要通过集群算法,完成数据收集、汇总,空中编队切换与执行攻击指令等一系列任务。另外,有些国家还在尝试研制能够直接使用强电磁攻击的反无人机武器,在无人机蜂群所处空域实施磁暴,让机载电子设备陷入瘫痪,进而使无人机丧失战斗力甚至坠毁。高度复杂的控制系统和日益强大的反制武器,将给无人机作战控制带来更大挑战。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5中国航天日(湖南)科普周在南岳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