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在设计生产远程精确制导火箭炮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苏联的BM-30“龙卷风”火箭炮系统、美国GMLRS制导多管火箭炮系统等均是研发这类装备的成功典范。乌克兰在苏制“龙卷风”火箭炮的基础上开发了“赤杨”系列火箭炮,具有造价低、精度高、射程远的特点,接续火箭炮在现代战场上的发展潜力。
发展历程
“赤杨”(Vilkha)火箭炮(或译为“维尔卡”、“桤木”)由乌克兰“卢奇”设计局带领国防工业综合体旗下的15家企业,以“龙卷风”多管火箭炮系统为基础联合研制而成,是乌克兰自主研制的第一款大口径火箭炮。
2016年1月,时任乌克兰总统彼得·波罗申科在国家安全和国防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到“赤杨”项目。该项目不仅包括制造火箭弹,还包括全套火箭炮系统。2016年春,“赤杨”多管火箭炮系统完成了首次测试,随后又于同年夏在敖德萨附近靶场进行了第二次测试。
2018年春季,“赤杨”系统完成最后一次试射,同年,该系统在乌克兰独立日阅兵式上亮相。2020年与国防部完成量产合同,之后交付乌克兰军队正式列装。根据公开资料,俄乌冲突爆发前,乌克兰已经生产约200枚弹药,包括2020年生产的98枚和2021年生产的100枚。
由于具备“龙卷风”火箭炮的设计基础,这款新型装备无论是价格还是兼容性都有着不错的表现。2018年“赤杨”火箭炮设计完成后,乌克兰继续这套系统的升级改造,使“赤杨”的作战性能进一步发挥。
2018年8月,“赤杨-M”的改装计划启动,并根据作战需要产生了包括M、M1、M2以及R型号在内的多种变体,使得“赤杨”在作战中具有更多的“可选择性”。经过升级后的增程型“赤杨-M”系统精度更高,射程达到了130千米,M1和M2型射程接近甚至超过200公里。“赤杨”火箭弹还能通过改装战斗部构成集束弹头火箭弹,称为“赤杨-R”。
基本性能参数
“赤杨”火箭炮系统以“龙卷风”火箭炮使用的9M55火箭弹为基础,增加了新的固体燃料发动机、GPS辅助惯性制导和90个微小的制导推进器。火箭弹使用固体燃料,具备70公里的射程。弹体直径为300毫米,战斗部重量为250公斤,总重800公斤。战斗部类型有杀伤爆破弹、集束弹两种。升级后的“赤杨”圆周误差概率在30米以内。正常情况下,“赤杨”系统连射12枚火箭弹只需要48秒。
增程型的系统称为“赤杨-M”,该系统使用R624M火箭弹,弹头战斗部缩减至170公斤,同时射程达到了130公里。“赤杨-M1”系统具有两个改型,可以携带236公斤的战斗部,射程相应缩减为108-121公里;也可以使用170公斤的战斗部,将射程提升至140千米-154千米。最新的改进型“赤杨-M2”则在保持战斗部170公斤重量的水平上,将射程增加到了200公里,但制导精度有所下降。
资料显示,“赤杨”系统底盘可能使用了MAZ-543或者KrAZ-7634车载底盘,速度能达到每小时60公里。该系统可以用来摧毁炮兵连、指挥所和步兵等有生力量,还可以杀伤轻质装甲目标以及水面目标。
“赤杨”系统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其所使用的R624(M)火箭弹可在无需对发射器进行大量改动的情况下集成到现有的“龙卷风”系统中。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