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近防炮:持续织密军舰“金钟罩”(中)

2024-08-27 11:00 作者: 杨润鑫  韩帅琪  晏子袆 来源: 解放方军报 43722 次阅读

“稳、准、狠”特点鲜明

单从名称上看,近防炮似乎是一种很普通、很平常的兵器。然而实际上,历经数十年发展,近防炮早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如果将早期的近防炮与当下的近防炮作一番对比,其性能上的差距可谓“不可同日而语”。

以“密集阵”近防炮系统为例,其早期型号面对拥有机动能力的来袭反舰导弹只能望洋兴叹,如今经过改进的“密集阵”近防炮型号,面对拥有类似能力的反舰导弹,已能够有效应对。

纵观各国近防炮系统的发展,可以看出,经过持续的改进和技术的加持,近防炮系统“稳、准、狠”特点更加鲜明。

近防炮的“稳”,是指它能可靠地发挥作用。作为军舰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至关重要。为做到这一点,近防炮系统的研发大都基于一些成熟火炮技术。比如,“密集阵”、AK-630、“守门员”近防炮系统采用的都是加特林机炮设计。德国和荷兰共同研制的MIDAS近防炮系统有所不同,采用了转膛而非转管设计,但它同样是基于BK27机炮这种成熟产品研制而成,BK27机炮也被安装在JAS-39“鹰狮”等多型战机上。

值得一提的是,MIDAS近防炮系统之所以没有采用加特林机炮设计,是因为德国研发人员发现,加特林机炮从开始射击至达到最大射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时间短暂,仍会给来袭的反舰导弹造成可乘之机,使其成为“漏网之鱼”。为弥补这一短板,MIDAS近防炮系统选用了更容易快速达到最高射速的转膛BK27机炮。

不少近防炮采用多管设计,目的在于提高射速,把弹幕“编织”得更加紧密。采用这种设计的初衷,也是为了确保近防炮能可靠地发挥作用。而且,各国的近防炮系统大多采用独立设计,即使舰上其他的武器装备损毁,也不至于影响它作用的发挥。

近防炮的“准”,是指它能较为精准地拦截来袭目标。如果说早期近防炮系统,采用的“瞄准—计算提前量—得到火控诸元—射击”战斗流程带有“大水漫灌”特征的话,如今的近防炮系统则更多采用了类似守株待兔的抗击方式,它的战斗流程是“采集分析目标运动轨迹—判断机动方式及可能航线—赋予机炮火控诸元—在来袭目标航线上预先展开弹幕”。在此过程中,一些国家的近防炮系统,能同时监测炮弹与来袭目标的飞行路线,及时确定炮弹与目标的交汇点,提高对来袭目标的拦截成功率。

这种能力上的增强,基于雷达与计算机等装备性能的提升。早期的近防炮系统已经开始向计算机借力,如今这种借力更加全面、深入。在计算机控制下,雷达、光电传感器、机械驱动装置等会形成一个高度自动化的防御系统,快速搜索、跟踪目标,并按照来袭目标的威胁程度进行排序,优先打击威胁程度更高的目标,从而使抗击更加及时、高效。

一些近防炮如MIDAS近防炮系统,更是直接舍弃了传统计算机火控结构,用虚拟计算机代替了以前集数据处理、武器控制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中央计算机,将相关运算单元和功能分别部署在一些子系统中,通过这种去中心化的设计,即使部分子系统受损,虚拟计算机仍能发挥必要作用,控制近防炮较为精准地拦截来袭目标。

近防炮的“狠”,是指它的抗击效能进一步提升。近防炮一般都具有多目标接战能力,荷兰的“守门员”近防炮系统就是如此。不仅如此,该近防炮系统的部分感知设备拥有独立的水平旋转基座,能在接战目标的同时,仍保持对周围来袭目标的搜索,为下一步有效应对做好准备。

增加炮管数量,是各国向近防炮要更强抗击力的有效做法。当前,不少转管近防炮采用的是6管或7管设计,但有的国家转管近防炮炮管的数量超过了10管甚至更多。西班牙的“梅罗卡”近防炮系统没有采用转管设计,而是选用了多管火炮并联的方式,其所拥有的炮管达到了12根。

在提升近防炮本身性能的同时,各国也在近防炮所用炮弹上不断下功夫。当前,近防炮所用的炮弹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高爆弹等,有的炮弹兼具直接命中和间接命中能力,能在较远距离把目标打爆,也能在较近距离处直接撞毁目标。如德国和瑞士联合研制的“千禧年”GDM-008型近防炮,所用弹药采用了可编程的电子引信,能控制引爆时间和距离,明显提高杀伤效果。

法国的RAPID Fire近防炮则选择了40毫米口径的埋头弹,不仅有利于增加载弹量,单枚炮弹威力也更强。

俄罗斯的“卡什坦”近防炮系统,采用导弹与火炮相结合的设计思路,进一步丰富了近防炮的概念与内涵。

“炮”“弹”功能的双提升,使近防炮能应对更多来袭目标。如MIDAS近防炮系统能应对来袭的潜射、空射、超声速反舰、末段机动反舰导弹等。瑞士的“海天顶”25毫米4管近防炮,可以打击从头顶方向来袭的目标。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