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漫天陨石像雨点一般落下。近防炮“火力全开”,弹迹如黑夜中飞舞的火龙,将一个个陨石块击碎,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
艺术源于生活。现实世界中,近防炮的射击的确能呈现出类似情形。不过,它的“战位”大都是在军舰之上,防御的主要对象是敌方的导弹、飞机等。凭借高射速、快速反应能力等,它旨在织密军舰的“金钟罩”,对已经突破军舰外围防线的这类目标进行再次拦截。
当前,世界很多国家都很重视近防炮在军舰上的应用,比较典型的近防炮系统包括荷兰“守门员”、美国“密集阵”、俄罗斯“卡什坦”以及法国RAPID Fire等。
那么,近防炮为何能受到各国的青睐?当前它的发展情况如何?未来海战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请看本期解读。
军舰防御中的独特存在
军舰是海上作战的主要平台,尤其是一些大型军舰,凭借所配备的武器装备,可以遂行对海、对陆打击等多种任务。
与此同时,实战中军舰也是对手重点打击的对象。对手兵器的威胁是多维度的——可能来自海上或水下,也可能来自空中;可能来自近处,也可能来自远方。
为了在战场上生存下来并发挥作用,军舰尤其强调攻防兼备,构建起由远程导弹、近程导弹、近防炮等组成的多重防御体系。
军舰的防御体系中,近防炮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近防炮,简单来讲就是用于近距离防御的火炮系统。该火炮能够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自动搜索、探测、跟踪、锁定来袭的目标,在极短时间里发射出大量炮弹,在空中构建密集的“弹幕”,用物理毁伤的方式拦截来袭目标,保护军舰的安全。近防炮也因这种独特的作用,常被形象地称为军舰“金钟罩”。
近防炮的问世,最早可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航母编队中的舰艇所面对的主要空中威胁是对手舰载机的轰炸与攻击。鉴于此,一些国家的海军开始将高射炮和重机枪“搬上”军舰用于防空,这便是近防炮发展的开端。
二战后,随着战斗机、反舰导弹性能的提升,射程有限、射速较慢的高射炮、重机枪,在遂行防护任务方面逐渐“力不从心”。各国海军随之转变思路,开始想方设法获得具有高射速、快速反应能力的武器,近防炮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是较早开始研制近防炮系统的国家之一。从1978年起,基本型的“密集阵”近防炮系统开始量产并在美国海军舰船和一些其他国家的军舰上服役,后来其改进型被不少国家采购并列装。苏联AK-630近防炮开始服役的时间早于美国“密集阵”近防炮系统,尽管AK-630近防炮采用的也是6管加特林机炮设计,但它选用了30毫米口径而非20毫米口径的机炮,单枚炮弹的威力更大。俄罗斯的武器制造企业对其不断改进,使AK-630近防炮及其衍生型号沿用至今。荷兰的“守门员”近防炮系统服役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同样采用加特林机炮设计,不过其转管数量增至7管。
这一时期,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为本国的海军研制或购置近防炮系统。由此,各国军舰先后进入了由近防炮来充当“贴身侍卫”的发展时期。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