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用技术 > 正文

春季畜禽易生病 科学管理增效益

2025-04-09 09:22 作者: 龙山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 姚华鑫 姚华清 来源: 0 次阅读

春季万物复苏,也是畜禽疫病的高发期。气温波动大、湿度上升、病原微生物活跃,易引发畜禽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力下降。养殖户通过科学管理、精准监测和高效资源利用,可有效提升生产效益。本文从六大关键措施入手,解析如何以“小投入”实现“高回报”,保障春季养殖稳产增收。

一、保持环境卫生,推进粪污资源化

对养殖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清理,清除冬季积存的垃圾废物,并进行焚烧或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要干湿分离,干粪应通过发酵催熟法、工厂化等工艺制作成有机肥,还田使用;液体粪污经发酵池发酵后,可通过滴灌或微喷方式用于林地、果园、茶园、农田等。

二、强化疫病监测,提升免疫效果

结合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场内畜禽健康状况,制定科学免疫计划,涵盖国家强制免疫病种(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及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确保免疫注射和驱虫工作按计划执行,对因病或怀孕未免疫的畜禽做好记录并及时补免。免疫后1个月内进行抗体检测,未达标者需重新免疫,确保畜禽免疫力稳定。

三、严格检疫管理,阻断疫病传播

春季畜禽调运频繁,检疫工作至关重要。出售畜禽及产品前需提前申报产地检疫,配合官方兽医完成检验,严禁病害畜禽流入市场。引种时选择正规种畜禽场,引进后需隔离观察(猪14天,牛和羊30天,禽类21天,马属动物30天),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四、落实生物安全,严防交叉感染

建立并公示安全生产制度,规范人员、车辆和物资管理。场区入口设置警示标识,禁止非工作人员和外来车辆进入。养殖户间避免互访生产区,防止出现交叉感染。防范野生动物进入,降低疫病传入风险。

五、优化环境调控,减少应激反应

春季气温多变,需要维持圈舍环境稳定,降低畜禽应激。可采用地暖、红外灯、垫料等方式,确保圈舍温暖、干燥、通风良好,营造良好的畜禽生活生产环境,促进畜禽健康生长,减少疾病发生。

六、规范消毒流程,降低病原风险

制定科学消毒制度,配备完善消毒设施。定期对畜舍、场道、生产区等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后续每半个月定期消毒1次,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阻断疫病传播途径,并轮换使用不同消毒剂,避免耐药性产生。人员进出需更换工作服、鞋帽,并进行全身消毒,养殖用具每日清洗消毒,确保防控无死角。

初审:向莉莉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未来守护者:科学点亮生命”科普主题活动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