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用技术 > 正文

区分育秧方式 管好早稻秧苗

2024-06-16 18:51 作者: 贾琳 贾先勇 来源: 45582 次阅读

3月下旬是早稻集中育秧播种的高峰。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秧苗的整体素质和基本苗数。做好秧田管理、培育壮秧,对于提高早稻产量、促进早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做好早稻苗期管理呢?笔者认为须区分育秧方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一、大棚工厂化育秧

1.控温

秧苗竖针期,保持棚内温度不超过35℃;秧苗散叶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5~35℃。主防高温烧苗。对于没有水帘、遮阳和通风设施的简易大棚,在晴日要提前采取卷边膜、开天窗等降温措施,防止高温时段棚内温度过高。对于设施齐全的大棚,温度超过35℃时,要打开遮阳网、水帘和排风扇。降温也有利于防止秧苗发生徒长。秧苗二叶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5~32℃,晴天夜晚要逐步敞棚炼苗,增强秧苗适应能力。

2.控水

秧苗二叶一心前,保持盘泥湿润,促进根系生长。秧苗二叶后,蒸腾作用增强,在盘泥初现白、叶片微卷前,充分利用喷淋设施及时补水。

3.匀光

有些大棚设立了上中下三层摆盘。因为中下部受光差,需要经常交换位置,保持生长一致。晴天可半天换位1次,阴雨天可1天换位1次。

4.防病

大棚工厂化育秧,棚内温度高、湿度大,易于传播病害。大棚育秧主要防治绵腐病、立枯病、稻瘟病和青枯病等。除种子处理、播后消毒外,还要在出叶后每隔3~5天,喷施吡唑醚菌酯、咪鲜胺或多菌灵等药剂。

5.补肥

秧苗二叶一心期结合喷淋补水,撒施尿素5~7公斤/亩,或喷施1%尿素水。

6.送嫁肥

抛、栽前1~2天,施用常农乐氨基酸叶面肥150倍液+吡唑醚菌酯,或咪鲜胺+阿维菌素药液。

二、大田低拱薄膜育秧

1.清沟排水

有些秧田薄膜压边过宽,不利于厢面沥水,常导致厢面或膜边积水。可以靠压边拖沟,排出秧田明水,并在厢内有积水处开导流沟,排出厢面积水。长期下雨或短时暴雨时,要防止雨水灌厢。厢面水多极易造成锈根、多病、死苗。

2.控温

秧苗竖针期,膜内温度可以稍高。秧苗散叶后,晴天要防止膜内温度过高烧苗。膜内温度接近35℃时应敞头通风,垄长超过8米时,中间要挑起1米宽的通风孔,保证膜内温度不超过40℃。

3.炼苗

秧苗二叶以后,没有寒潮的夜晚可敞头炼苗,提高秧苗适应能力。

4.揭膜

炼苗2~3天后,揭半膜;1~2天后揭全膜。至抛栽前揭膜不撤膜,如遇寒流突袭,可盖膜防寒。揭膜遇晴天要及时灌水,防止秧苗失水造成青枯。

5.施肥

配合揭膜灌水,追施尿素5~6公斤/亩作断奶肥。抛栽前1~2天与大棚育秧一样,施送嫁肥、药。

6.防病

严密注视膜内秧苗生长情况,低温阴雨天气要防止绵腐病蔓延;高温多湿天气要防止稻瘟病、立枯病传播。可选择的药剂有吡唑醚菌酯、三环唑或咪鲜胺等。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5中国航天日(湖南)科普周在南岳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