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用技术 > 正文

雨季汛期,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抓紧防

2023-03-21 14:53 作者: 吉映 来源: 83815 次阅读

雨季汛期,动物疫病易发多发。4月28日,记者从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为切实做好湖南雨季汛期的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省农业农村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雨季汛期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非洲猪瘟病毒在水中耐受度更高,感染能力强,通过水传播速率比人员、机械传播高5000~10000倍,极易通过雨水传播。我省水网密集,雨季时间长,非洲猪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随着雨水传播风险大,稍有松懈即可能导致疫情发生和流行。

《通知》要求,各地务必提高雨季汛期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的敏感性和紧迫性,统筹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仔猪腹泻、伪狂犬病、猪丹毒等常见雨季多发疫病及猪链球菌病、乙脑、炭疽、血吸虫病、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要及时完善防汛防水设施,严格清洗消毒,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强化疫情监测排查。

《通知》要求,畜禽饲养管理要加强,养殖企业要创造良好饲养环境,科学设置饲养密度,保持圈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卫生环境,提高畜禽舒适度,减少畜禽应激反应。加强饲料管理,防止饲料霉变。对幼龄、体弱、伤残、病情严重的畜禽及时淘汰。

《通知》指出,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和突发疫情,迅速行动,果断处置,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消除隐患,坚决防止病原扩散。严格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防止出现发生“猪漂漂”等环境污染事件。对受灾养殖场,指导做好抗灾救灾和灾后防疫、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链接

《雨季养殖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南》


一、做好防雨排涝准备

1.在猪场外可挖隔离防疫沟,保证场内积水及时排出;适当加高场外挡水设施,防止猪场外环境雨水流入场内。

2.提前检查和疏通场内排水系统,清理杂物,必要时加深、加宽排水沟。

3.在场内地势低洼区域放置挡水板和沙袋,或做好引流,防止积水。

4.检查场内门窗是否完好,特别注意饲料仓库门窗及料罐密封性。

5.硬化猪场内和销售区等高风险区域地面。

6.制定停电、停水、洪涝等应急预案。

7.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启动应急措施。

8.对于存在洪水威胁的猪场,做好防水墙,可准备应急转移猪只的空场。

二、防止饮水污染

1.猪场宜使用深井水和自来水,避免使用地表水和浅井水。

2.避免使用建在低洼处的水井,加高井口高度并加盖,关注井内套管是否严紧,采取防倒灌措施,防止雨水倒灌,污染井水。

3.增加猪只饮水消毒措施。

三、强化卫生消毒

1.雨天消毒可加大消毒药使用浓度。

2.可在消毒池或消毒盆上搭建遮雨棚,保证有效的消毒 浓度。

3.雨后及时对场外相关环境和道路进行消毒,对场内环 境和道路进行排水、清扫和消毒。

4.可适 当增加消毒频次。

5.所有进入猪场的车辆,必须经过清洗、消毒和烘干, 确保车辆表面温度达 60℃,烘干 30 分钟以上。

四、强化猪群防疫

1.猪场应增加对周边环境样本的非洲猪瘟病毒监测频率,同时加强猪群的临床巡查,及时发现和淘汰异常猪只,快速排除疫情隐患。一旦发现疫情,立即按程序报告,并尽早采取隔离、清除、消毒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2.根据猪场疫病流行特点,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口蹄疫等病毒性疫病的疫苗免疫和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细菌性疫病的防治。

3.及时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确保达到群体免疫效果,及时淘汰不健康猪只,提升猪群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五、强化饲养管理

1.科学设置饲养密度,保持猪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提高猪群舒适度,减少猪只应激反应。

2.加强对饲料储存场所的日常巡查,确保饲料新鲜无霉变,必要时可使用放置生石灰等方法降低仓库湿度或减少饲料存量。

3.检查水线、用电设备等是否正常。

六、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1.雨季降低人员和物品的流动频率,尽量不出场、不进场,减少与外界车辆、人员、物品接触,降低病毒传入猪场的风险。

2.减少雨天场区内的生产操作,避免人员串舍和用具交叉,尽量不出售猪只,也不引种,特殊需要时需对运输车辆进行适当密封。

3.雨后应喷洒杀虫剂,防止蚊蝇滋生。

4.加大养殖场外围巡查,对雨水腐蚀和损坏的墙体及时修复,防止鼠类进入。

5.雨后做好人员和猪只通道地面的清理和消毒,检查栏舍、仓库等地面是否有渗漏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七、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及时对病死猪及其排泄物以及受污染的垫料、包装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雨水冲刷导致病原微生物扩散和传播。雨季不宜采用深埋方式掩埋病死猪。(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初审:吉 映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

分享到:
头条推荐
南岳推出国内首个科普主题夜游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