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春季多雨潮湿、气温偏低,也是动物疫病易发高发时节。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确定因素增多。因此,我省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一、落实防控责任
1.猪场一方面要做好防寒保暖,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规章制度不能就写在纸上,或者挂在墙上,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坚决抓紧抓实抓细。
3.猪场负责人必须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生产人员开展培训。
二、筑建防疫体系
1.建2米高外围墙,如条件有限,可架设1.5米高薄铁皮,用水泥柱固定。
2.清除围墙外围1米宽内杂物,硬化处理或铺20~30厘米厚碎石作防鼠带,通过围墙的排污、排水管道都用铁丝网阻拦,防止猫、狗、鼠进入。
3.生活区与生产区之间建2米高实体围墙,只留消毒—淋浴唯一进出通道;不同生产区之间,建1.5米高实体围墙进行隔断。
4.猪舍改全封闭式结构,窗户、门口、水帘加装纱窗,防蚊蝇鼠鸟。
5.周边地面1米宽区域铺碎石,通往猪舍外部下水道口安装铁丝网,防鼠。
6.各栏舍安装独立饮水器、独立料槽,栋内各栏之间改建单层实心墙。
三、做好常规消毒
1.中小场可在门口铺设与门同宽、长度适中的消毒草垫或者麻袋,经常喷洒戊二醛或烧碱液,并保持浸湿状态。
2.生活区屋顶、墙面、地面可选用0.1%聚维酮碘、1%戊二醛或氯制剂喷洒消毒。
3.场区或院落地面洒布生石灰、戊二醛或烧碱液消毒。
4.饲养区做好日常消毒,并且结合转群、分群、出栏清圈等做好集中消毒工作,注意交替使用消毒药。
四、运输车辆消毒
1.所有进场或靠近猪场的车辆(饲料车、猪苗车、种猪车、猪粪车、垃圾车),要求采用有效消毒药喷洒消毒,采用低压或喷雾水枪对车体外表面、车厢内表面、底盘、车轮等部位喷洒。
2.运猪车辆和猪粪便运输车辆:市场洗车点清洗→到达定点的洗消中心(一级洗消点)→检查合格→车外车内的清洗→检查合格→车外车内消毒、烘干→采样→移到安全位置定点停放(猪场外能保证停车环境周围无固定或移动的风险)→检测→合格后开车到场(上车前司机穿着防护衣鞋)→靠场定点消毒点(二级洗消点)的消毒、烘干→完成业务→离开(车辆一旦靠场,司机全程不下车)。
五、严格入舍操作
1.外来人员禁止入场。本场休假人员回场必须洗澡、洗头,更换衣物,并对随行物品进行消毒,在生活区隔离净化24小时(不与外人接触),并对体表擦拭采样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场;所有员工必须洗澡、更衣、换鞋、过消毒池,方可进入生产区。
2.各栋舍外配2%戊二醛消毒盆1个(手)、5%烧碱消毒桶1个(鞋),进出栏舍必须消毒,且换上所在猪舍的专用工作服。
3.所有物品(饲料、兽药、疫苗、器具等)应根据相关标准有效消毒,方可进入生产区。
六、安全优质饲料
1.杜绝餐厨剩余物及含有猪血成分的饲料喂猪,不要让饲料和水放在一起饲喂,更不使用通槽。
2.多雨季节,重视饲料管理工作,防止饲料霉变。
3.选择品牌全价料,通过自家车中转入场,到场后熏蒸消毒。
4.营养成分合理,切忌高盐、高蛋白、高能量;有条件的,可以适当添加中草药、酸化剂、植物提取物等。
七、严格转运操作
1.严格人车交叉污染。卖猪时,所有猪经车辆转运出栏,减少地上走动,避免病毒接触传染。
2.猪只转运,到达出猪台或中转站后,禁止返回场内。转运结束后,及时对出猪台及中转站清洗、消毒。
3.严禁外来车辆入场,车辆必须进场时,装载及卸载区域应该离猪舍至少50米远。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洗、消毒、干燥,返回车辆必须在卸载区清洗和消毒,车辆在运输下批动物前至少间隔48小时。
八、母猪饲养管理
1.每日投料后开始巡栏,主要观察采食速度和采食量多少情况;栋舍负责人及时汇总巡栏情况。
2.扫帚粪铲等工具,每日用消毒药浸泡,且只能在固定区域内使用;水槽清洗前使用加药器消毒。
3.科学配制日粮,选择适宜饲喂方式,供给充足清洁饮水,适时配种,减少非生产天数,推广早期断奶饲喂技术,提高年生产力。
4.做好猪瘟、蓝耳等重要疫病的免疫。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做好仔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常见病的防控。
九、仔猪饲养管理
1.剪耳号前需将剪刀用消毒药浸泡消毒30分钟。断尾后要求用烧烙法止血。
2.去势。要求一窝一刀片,禁止人员上产床抓猪;去势结束后,使用阿莫西林+鱼石脂涂抹伤口。
3.调栏。同单元同一天分娩的仔猪仅可在分娩当天调栏一次。
4.使用保温灯、保温箱;固定乳头,保证吃到初乳;出生7天后补料;断奶日龄控制在21~28天,条件好的或者情况特殊的,可适当提前。
十.生长育肥猪饲养管理
1.及时调教,做好合群,防止打斗,逐渐养成在固定位置排便、睡觉、进食和饮水的习惯,确保栏干食饱,为后续饲养管理带来便利。
2.保证清洁饮水,每天清扫圈舍和除粪2次,舍内工具每日用消毒药浸泡,且在固定区域内使用。
3.及时观察猪群采食、排粪情况及精神状态,发现病情及时报告。
4.生长育肥猪实施批次生产,全进全出,不同批次猪只禁止混养。
十一、异常情况处理
1.坚持每日巡查制度,发现猪只出现少食、不食、发烧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处理,有条件的可直接淘汰。
2.做好物理隔离,用挡板隔开病猪栏和健康栏,防止直接接触。
3.先喂健康猪舍,再喂病猪舍;先喂健康猪栏,后喂病猪栏;先喂完猪,搞完卫生,再处理病死猪。
4.及时隔离处理病死猪,小猪用封闭口袋转移到指定隔离栏舍,大猪用铺有彩条布的拖车转运。同时,转猪后的栏区及污染的通道必须彻底消毒。
十二、其它方面
1.场内厨房改建到防护距离合理的地方,不外购猪肉,入场菜品必须消毒清洗,所有食材必须加热熟化,且经高温包装处理后,方可入场。
2.常备烧碱和生石灰,定期消毒,强化清洁卫生大扫除,制定场内控制消灭钝缘软蜱、老鼠及蚊蝇的相关措施。
3.不可让员工随便串舍,可用不同颜色的工作服、工作鞋来区分员工所负责的区域。
4.如果员工要在不同类型栏舍移动时,必须从指定的入口重新换上该区衣服、鞋子,过消毒池,重新洗手后,方能进入。
十三、有关复养问题
1.问题查找。了解非瘟是如何进了自家猪场,哪些部位是重点感染区域。在此基础上,确定升级改造和洗消重点;选址本身存在重大缺陷的,或者邻近地区养猪密度过大,又没条件做联防联控的,都不具备改造意义,最好放弃。
2.升级改造。中小猪场首先要考虑全封闭,实体围墙,防人、兽、鼠和鸟,再是消毒设施,然后才是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3.清洗消毒。按照由“猪舍—生产区—生活区—场区外围”的原则,制定好清洗消毒作业路线,重复操作清洗、消毒、干燥2~3次,再请专业机构检测评估,确认洗消效果后,方可考虑进猪。
4.科学引种。从临床、免疫记录等方面充分了解状况,有条件的可作病原检测评估,合格后再引种,引种后必须充分隔离观察。
5.饲养管理。尽量采取全进全出生产模式,适当降低猪群密度,出栏一批,彻底消毒空栏2周后再进猪。
初审、一校:于 钊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