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1亿亩,提供了约55%的国产食用植物油;种植油菜能改善土壤理化结构,秸秆还田可增加有机质,有利于下茬粮食作物增产;水旱轮作是“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措施。我省种植的油菜是冬季作物,不与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争地,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菜籽油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健康食用油。经过油菜科学家近20年的努力,“双低”优质品种的油脂品质得到突破性改良,营养均衡性超越了价格昂贵的橄榄油。
油菜以油用为主,同时具有菜用、花用、蜜用、饲用、肥用、能源用和保健食品等多种功能。油菜生产全产业链开发,能有效地满足多元化生活需求、提升油菜产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指导意见》(国发【2017】24号),提出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划定油菜籽生产保护区7000万亩。2019号一号文件(中发【2019】1号)强调支持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 。
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关于打造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重点打造油料等六大作物的千亿产业,赋予了我省油菜产业继续领跑全国新的内涵。
湖南省属于长江流域优势油菜产区,种植面积2000万亩左右,“双低”优质杂交油菜覆盖率在85%左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但由于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条件变化大,加上丘陵山区为主的地貌特征,应特别注意加强田间培管才能保障丰产丰收。
二、油菜春后生长时期与特点
春后进入油菜最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分为蕾苔期、花期、角果发育期3个生育期,对经济产量形成具有特定作用。
蕾苔期是实现油菜春发达到根强、秆壮、枝多,为高产稳产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为主转变;主茎迅速伸长增粗,分枝不断出现;长柄叶功能逐渐减弱,短柄叶迅速伸展,无柄叶也陆续伸展出来;花芽分化速度显著加快,花蕾加倍增长。
开花期是油菜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旺盛时期,保障正常传粉结实,达到角多、粒多。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长期低温阴雨会造成分段结实、顶部阴角等;该时期对氮的吸收率仅占10%,油菜后期不宜过量使用氮肥;防范早薹、早花,早花油菜更易受到低温影响降低结实率。
角果发育期是干物质转移积累、油脂形成的关键时期。营养生长逐渐减弱,叶片逐渐老化;生殖生长占主导地位,营养物质向种子集聚转运;光合作用以角果果皮为主;贪青徒长与光照不足,会导致籽粒不饱满、含油量下降。
油菜在立春后,对磷钾肥的需求大于氮肥,过量施用氮肥反而会造成贪青与倒伏,影响角果发育期的物质积累。
三、油菜春后管理关键技术
去年9月(油菜播种)以来,我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2℃,总体表现为冬季雨水充足,气候适宜,苗情总体较好,一、二类苗比上年多15%左右。但入春后气温波动较大,降水明显增加,目前全省油菜均已进入花期、部分区域已接近终花期,继续加强春后田间管理,对夺取油菜高产稳产具有现实意义。
1.清沟排水防田间渍水
湖南油菜以稻田油菜为主,普遍地下水位偏高,土壤水分含量较大、通透性较差。沟渠不通畅易造成田间渍水,不利于根系扩展,极易导致油菜后期早衰、倒伏,同时田间湿度大,也有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造成严重产量损失。
油菜全生育期均应注重田间清沟理墒,达到田内沟沟相通,并确保围沟连接至田外的排水沟,切实做到雨停土面无积水,薹花期预防田间渍害,是防病抗倒最重要的技术措施。
2.多重措施防菌核病发生
菌核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我国油菜产区普遍发生。我省油菜开花期,气温升高,降雨较多,极有利于菌核病发生,属菌核病发病较重的地区,一般发病率20%,严重田块可达70%~80%,旱地发生严重,稻区稍轻。油菜菌核病可使年产量损失10%~20%,严重时可达50%以上,油菜籽含油量下降1%~5%。
初花期是菌核病孢子萌发侵染油菜的高峰期,所以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每亩以40%的菌核净100克机动喷雾器对水12~15公斤(手动喷雾器对水30公斤),在无风的晴天无露水时喷施,注意喷洒均匀,且喷到下部叶片。喷药1~2次,相隔7~10天左右,病重或雨天较多时可适当多喷1次药。
3.补施硼肥防花而不实
湖南是土壤缺硼区域,油菜是喜硼作物,优质杂交油菜需硼量大于常规油菜,迟熟品种需硼量大于早熟品种。硼素缺乏会导致苗期根系生长受阻,根茎膨大,后期叶沿出现蓝紫色斑,不能正常授粉结实,产生只开花不结果的“花而不实”现象。
对于基肥未施硼肥或出现缺硼症状的田块,在薹花期每亩用含硼量10%以上硼肥100克,热水溶解后配成0.1%~0.2%的溶液,对水60~80公斤 喷施。目前,如发现油菜缺硼现象,产量损失已成定局,赶紧叶面喷施补救可挽回部分损失。
4.应对鸟害防产量损失
近年来,鸟害已成为危害油菜生产的一大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林区、湖区等鸟类种群数量较多的地区,主要危害双低优质油菜,非优质品种(高芥酸、高硫甙)基本无鸟害发生。
鸟害主要危害油菜蕾苔期与角果期,啄食花蕾及角果内籽粒,严重时对油菜产量影响很大。种植户可采用田间放置驱鸟器、扎彩条绳、人工赶鸟、田边喷洒驱鸟剂等综合措施驱鸟防害。
5.“一促四防”综合技术
在油菜初花期使用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导组提出的“一促四防”即促春后生长、防菌核病发生、防花而不实、防高温逼熟、防后期早衰的综合措施,可简化施药补肥措施,确保油菜增产。该技术已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
每亩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或咪鲜胺100克、磷酸二氢钾 100克、速效硼(有效硼含量>20%)50克药液混合后对水。蚜虫危害较重的地方,可增加吡蚜酮悬浮剂等治蚜药剂。采用飞防最好添加农用有机硅等喷雾助剂提高药效。
田间开始开花至全田有25%植株开花时,选无风的晴天露水干后喷施,注意喷洒均匀,且喷到下部叶片。建议尽可能采用飞防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6.适时收获保质保量
湖南油菜收获期多为5月上中旬,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油菜收获方式主要有人工割晒+机械脱粒(半机收)、机械割晒+捡拾脱粒(两段机收)、一次性机械收获(联合机收)3种。
适时收获的目标是有效防止籽粒霉变及发芽、减少绿籽率、降低收获损失、提高压榨油品质。适时收获可使机收损失率降低至10%以下(人工收获一般10%~20%)。机械收获过早,脱粒难度大,造成夹带损失。机械收获过迟,易造成落粒损失。
菜籽收获最后一道工序是种子保存,油菜籽收获后含水量高,极易发霉,应及时晾晒或烘干。在水分含量低于10%时,方可装袋保存。种植大户大批量种子不方便晾晒,可利用烘干机烘干。
7.薹油两用提高效益
双低油菜品种的菜薹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是市场前景良好的高端蔬菜。利用双低油菜进行“薹油两用”栽培,可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增收一茬薹用蔬菜。
选择长势良好的优质杂交油菜,当抽薹达到平头期时,采摘25~30厘米菜薹作蔬菜。采薹后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氯化钾2公斤,促进侧枝生长发育。摘薹造成的伤口会加大菌核病侵染几率,更应注重防控菌核病。
初审、一校:余 杏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