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用技术 > 正文

双季稻“早专晚优”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2024-03-08 02:46 作者: 湖南农业大学 陈光辉 来源: 223892 次阅读

  一、技术简介

  双季稻“早专晚优”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是从品种选配入手,配合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提升我省双季稻生产效益的一种双季稻生产模式,即早季种植主要用于某种加工的“早专”品种,以提升早籼稻的商品价值;晚季种植高档优质品种,生产更多的优质大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消费需求。

timg (2).jpg

  二、技术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样化,食物消费结构发生改变;食品加工业和饲料工业迅速发展,水稻在米粉、糖浆、饲料等工业上的用途越来越广,市场对加工专用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工行业对水稻原料标准提出新要求——加工专用稻;水稻生产由短缺时期进入相对剩余时期,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以致于稻谷积压,“早籼稻压库”问题严重。

  三、技术效益

  双季稻“早专晚优”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有效解决了双季稻生产中存在的早籼稻食味品质较差、直接食用率低、市场应用前景小、晚稻适应品种少等难题。与传统双季稻生产相比,应用该技术亩平均可减少水稻种子2公斤以上、减少除草剂2/3以上、减少化肥1/3以上,同时每亩增产稻谷80公斤,节本增效500元左右。

  四、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

  早季加工专用稻品种:要紧扣市场需求,一般以加工企业的订单为主。

  米粉专用稻: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在20.0%~26%之间、碱消值在5~7之间、崩解值在200~1500之间、消减值在200~1300,如中早39、中嘉早17、陆两优996、陆两优8号等。

  饲料专用稻:糙米率大于79%、粗蛋白质含量大于10%,如湘早籼24、湘早籼32、株两优819、海丰优66等。

  糖浆专用稻:大米总淀粉含量大于72%、蛋白质含量小于7%,如荣优233、五丰优317、株两优811、浙207等。

  2.品种搭配

  早、晚季品种的全生育期是品种搭配首要条件,湘南区域,早季品种的全生育期110天左右,最长不能超过115天,晚季品种的全生育期115天左右,最长不能超过120天;湘北区域,早季品种的全生育期105天左右,最长不能超过110天,晚季品种的全生育期110天左右,最长不能超过115天。

  机插秧生育期延长5天左右,晚稻要保证在“寒露风”来前安全齐穗。机插秧品种搭配有早熟+中熟、中熟+早熟、中熟+中熟。抛秧机抛栽的秧苗返青期短,早晚两季可节省10~15天时间,双季搭配可正常化。

  3.机械设备

  插秧机:选用行距25厘米,株距10~16厘米的插秧机。

  育秧盘:选用58×23×2.5厘米规格的毯秧或钵毯秧硬质塑料育秧盘。

  播种机:选用播种流水线或自走式秧盘播种机。

  4.育好秧:“秧好一半禾”,丰产关键

  (1)秧田准备 选择排灌畅通,管理和运输方便,位于机插大田中心,不靠近公路的田块做秧田,播种前7~10天翻耕秧田;播种前3~5天亩施水稻配方肥25~40公斤,然后用旋耕机旋耕整活田泥;播种前2~3天按厢宽150厘米、沟宽30厘米,分厢平整秧田,做好秧厢。

  (2)育秧基质 选用商品基质、过筛细土(粒径≤5毫米,pH在5.5~6.5)或秧田泥浆。

  (3)浸种催芽 种子经清水或盐水清选后,用强氯精或咪鲜胺等消毒剂浸种消毒8~10小时,洗净后用清水浸至90%的种子破胸露白,芽长、根长不超过2毫米。芽谷在阴凉处凉干6~8小时或过夜后播种。

  (4)播种

  早稻根据机插品种、机插面积、机插进度和气候条件分期分批播种,保证在最佳秧龄适时机插,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以3月20~25日播种为宜。大棚育秧可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8℃、棚内温度稳定在12℃时开始播种,宜3月15~25日播种。

  晚稻根据早稻成熟期确定播种期,早稻在7月15日前成熟的,宜6月20~25日播种;7月15日以后成熟的,宜6月6月20~25日播种。一般而言,早稻齐穗后播种晚稻比较适宜,可保证晚稻不超龄机插。机插面积大,应根据机插进度分批播种,确保秧龄20~25天插完,最长不超过28天。

  种子用量为每亩大田杂交稻3公斤、常规稻5公斤。每亩大田备秧50盘,每盘播种芽谷杂交稻70~80克、常规稻130~150克。

  播种前芽谷用烯效唑和防治苗期病虫效果好的拌种剂拌种。用58×23×2.5 厘米规格的毯秧或钵毯秧硬(软)塑秧盘播种。基质或过筛细土育秧,用播种流水线或自走式秧盘播种机在适宜场地播种。在整好的秧厢上摆盘上泥浆,泥浆厚度约2厘米,抹平并适当沉实后用自走式秧盘播种机。

  用播种流水线或自走式秧盘播种机在场地播种的,播种后可移入密室或叠盘(7~10盘)覆膜出苗,待出苗整齐、芽长约1厘米时移至秧厢。在秧田播种的,播后用稻草或遮阳网覆盖防鸟,待出苗整齐后移除覆盖物。

  (5)秧苗管理

  控温

  早稻大棚育秧:出苗期,棚内温度控制在30℃~32℃;1叶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2℃~25℃;秧苗1.5~2.5叶期,逐步增加通风量,棚内温度控制在20℃~22℃,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秧苗2.5~3叶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0℃以下;移栽前将大棚边膜揭开炼苗3天左右。

  早稻拱膜育秧:出苗期,膜内温度控制在32℃~35℃促齐苗。出苗后如气温过高,揭开膜两头通风降温,如遇长时间阴雨天气,每隔3~5天中午揭开膜两头通风换气1次,降低膜内湿度。1叶期适温保湿壮苗,膜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2叶期通风炼苗,促根下扎,膜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3叶期炼苗控长。

  管水

  早稻摊盘后要及时补水,第一次浇水要浇透,以盘底滴水为宜;出苗后保持盘土湿润,移栽前适当控水,促进盘根;出苗至插前5~7天保持盘土湿润,晴天及时浇水,低温阴雨期间,盘土发白也不能浇水;插前5~7天排水露板,促根控苗,使根系盘结牢固,机插时控制厢面土壤含水量35%~40%。

  晚稻在秧苗扶针前保持厢面无水,厢沟满水,严防高温煮芽。1叶1心后保持平沟水,厢面湿润不开裂,开裂则灌“跑马水”。3叶期后以湿润为主,插前5~7天以干为主,沟中无水,保证水不上厢。插前5天内如下雨,需盖膜遮雨,防止床土含水率过高而影响起秧和机插,机插时秧块含水量以不超过40%为宜。

  控苗

  晚稻在秧苗1叶1心时要适当控苗,每亩秧田用15%稀效唑150克对水30公斤喷施,促壮促蘖。

  施肥

  早稻秧苗后期如出现脱肥现象,应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起秧前1天,喷施1次0.5%尿素溶液作“送嫁肥”;晚稻在秧苗2叶1心时,每亩秧田追45%的水稻配方肥2~4公斤作“断奶肥”。

  病虫防控

  早稻在齐苗和雨过天晴后,亩用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0克对水40公斤或9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施,预防立枯病和绵腐病;秧田期主要病虫害有稻飞虱、稻蓟马、螟虫、稻瘟病等,要及时用药防治,插前2~3天亩喷20%氯虫苯甲酰胺10克+25%吡蚜酮16克作“送稼药”。

  5.机械移栽

  早稻要根据稻田茬口和土壤质地等情况,采用不同耕整方式。一般在机插前10~15天进行翻耕,翻耕前亩基施水稻配方肥25~40公斤,机插前2~3天进行旋耕和平田。犁耕深度15~20厘米,旋耕深度10~15厘米,田面平整无残茬杂物、高低差<3厘米,大田平整沉实1~2天后机插。

  晚稻在干旱缺水的田块,早稻收割后即灌水翻耕,翻耕深度15~20厘米,然后施基肥(水稻配方肥25~40公斤/亩)旋耕和平整。翻(旋)耕深度15~20厘米,泥脚深度小于30厘米,泥面高差<3厘米,表土上细下粗,细而不糊,大田平整后沉实1~2天机插。

  6.机械插秧

  机插前按程序做好插秧机保养与调试工作,确保各系统和整机运转正常。

  田间道路宽畅平整的地方,可将秧块连同秧盘提起,平放在运秧车或运秧架上运往田头。否则,起盘后小心卷起秧块,叠放于运秧车或其他运秧工具内,叠放层数一般2~3层,切勿过多而加大底层压力,避免秧块变形和折断秧苗,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利于机插。

  早/晚稻机插密度常规稻为25×10~12厘米,杂交稻25×13~14厘米,每亩插2万~2.6万蔸左右。具体根据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质地、肥力和管理水平等调整确定。

  根据田间道路布局和田块形状、大小,确定插秧机进出田块的位置,设计好插秧机行走路线,从第二插幅开始插秧。

  为保证基本苗,毯秧机插一般将插秧机取秧量调到最大。钵毯秧机插要求每蔸插1钵秧,须将横向取秧次数调至与秧盘横向钵数相同,纵向取秧量与秧盘纵向钵间距相同。栽插深度以1厘米左右为宜。

    “五花水”(水深处不超过2厘米)插秧,以“不漂不倒、越浅越好”为原则,漏插率<5%,漂倒率<5%,不弯蔸,不雍泥,每蔸苗数2~7苗,平均4~5苗,插完后灌浅水护苗活蔸(特别是晴天)。

  7.大田管理

  (1)管水

  坚持浅水插秧(水深1~2厘米),插后立即灌浅水护苗活蔸,灌水深度以全田不见泥,水不淹心叶为度,促返青分蘖。返青后宜薄水勤灌,做到“后水不见前水”,促进根系生长。分蘖期内宜多次短时间(每次2~3天)露田,促发新根和分蘖。分蘖后期到幼穗分化初期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幼穗分化期应浅水常灌,保持干干湿湿,遇强冷空气时,则灌水保温。孕穗至抽穗期保持3厘米左右水层,不能缺水。灌浆乳熟期干干湿湿,以干为主,以水调气,养根保叶,壮籽防衰。收割前7 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2)施肥

  施肥方法:将60%以上的肥料作基肥,返青后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发足发。

  每亩施肥量:基肥水稻配方肥25~40公斤(整田时施用);分蘖肥应分多次追施,移栽后4~7天用尿素3公斤+大粒锌肥2包作提苗肥,栽后10~15天,施尿素6.0~7.5公斤+水稻配方肥15公斤作分蘖肥,晒田复水后,视苗情施水稻配方肥5公斤作壮苞肥;齐穗期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按产品说明书使用),作壮籽肥。

  (3)除草

  插后5~7天结合追施第一次分蘖肥,选用异丙草胺或苯噻酰与苄嘧磺隆或吡嘧磺隆复配可湿性粉剂(按产品说明书使用),与肥料拌匀撒施,施药后保持3~5厘米水层5~7天。移栽后15~20天,如田间稗草和千金子较多,则每亩叶面喷施2.5%五氟磺草胺乳油60毫升或10%氰氟草酯乳油50~80毫升。

  (4)病虫害防控

  防控对象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应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指导意见,使用高效率植保机械防治,提倡由专业化服务组织统防统治。

  防治叶面病虫,可采用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防治中、下部病虫,则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枪喷雾机等斜切喷雾。

  施药时注意:一是每亩对足30公斤水喷雾(使用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亩药液量500~1000毫升);二是露水未干时不施药,选晴天下午3时以后或阴天施药;三是施药时田中有2~3厘米 水层;四是药剂需二次稀释兑成母液后再对水喷雾。

  (5)机械收割

  谷粒黄熟达90%时,选晴天或阴天用损耗低(损失率<3%),清选效果好的水稻联合收割机收割。

  8.机械干燥

  根据生产规模,配套相应的烘干机械和设施。根据稻谷含水量,选择相应的干燥技术参数。按烘干机使用说明和程序操作,烘干到含水量14%, 冷却后入库。

初审、一校:余 杏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5中国航天日(湖南)科普周在南岳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