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是指把稻田通过适当的工程改造,营造成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以提高稻田效益一种种养模式。适宜我省洞庭湖平原低洼地区稻田。
一、养虾稻田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面积一般以50亩为一个养殖单元。
二、稻田改造
1.挖沟 在距离田埂7~8米处的稻田内开挖环形沟,沟宽3~5米、深1~1.5米。稻田面积50亩以上的还可在田中开挖“一”字或“十”字形间沟,沟宽1~2米、深0.8米。沟的面积不能超过稻田面积的10%。
2.筑埂 利用开挖环沟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每加一层泥土都要夯实。田埂应高出田面0.6~0.8米,顶宽2~3米。
3.防逃 稻田田埂和排水口应设防逃网,田埂防逃网可用水泥瓦、防逃塑料膜制作,网高40厘米。排水口防逃网可为8孔/厘米(相当于20目)的网片。
4.进排水口 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头,进水口用6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排水口建在进水口对角端,环形沟的最低处。
三、虾的管理
1.幼虾投放
人工培育幼虾规格3~4厘米,3~5月投放,每亩6000尾左右。
(1)幼虾培育 在稻田中用20目的网片围造一个幼虾培育区,水深应为0.3~0.5米,移植水草面积为培育池面积的50%~60%,漂浮植物面积为培育池面积的40%~50%且用竹框固定。有稻茬的稻田可只移植漂浮植物。幼虾投放前7天,应施发酵腐熟农家肥(牛粪、鸡粪、猪粪),每亩用量为100~150公斤,培育幼虾适饵料。每亩幼虾可供20亩稻田养殖。
(2)幼虾质量 要求幼虾规格整齐、活泼健壮、无病虫害。
(3)幼虾投放 用双层尼龙袋充氧、带水运输幼虾。根据距离远近,每袋装幼虾0.5万~1.0万尾;幼虾投放应在晴天早晨、傍晚或阴天进行,避免阳光直射。
(4)投放密度 每亩投放规格为1厘米的幼虾30万~60万尾;包装、运输、投放幼虾时应避免离水操作,幼虾运到培育区应泡袋调温,温差不超过3℃。
(5)幼虾管理 幼虾投放第1天即投喂鱼糜、绞碎的螺蚌肉、屠宰厂的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每日投喂3~4次。日投喂量为幼虾总重的5%~8%。早晚巡池观察水质变化,用加注新水或施肥的方法调控水体透明度至30~40厘米。经15~20天培育,幼虾规格达2厘米后可撤掉围网,将幼虾转入稻田养殖。
2.投放亲虾
每年中稻收割前15天左右,往稻田环沟和田间沟中投放亲虾,每亩20~30公斤。
(1)亲虾选择 颜色暗红或深红色、有光泽、体表光滑无附着物,附肢齐全、无损伤,无病害、体格健壮、个体大,雌性个体35克以上,雄性宜大于雌性,活动能力强。
(2)亲虾投放 亲虾应从省级以上良种场和天然水域挑选,雌雄亲本不能来自同一群体。挑选好的亲虾雌雄分装,筐上面放一层水草,保持潮湿,避免太阳直晒,运输时间不超过10小时,时间越短越好。亲虾按雌、雄3~5∶1的比例投放。
3.饲养管理。
亲虾除自行摄食稻田中的有机碎屑、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周丛生物及水草等天然饵料外,种养户还应少量投喂动物性饲料,每日投喂量为亲虾总重的1%。中稻收割后将秸秆还田并随即加水,淹没田面。
4.防治敌害
克氏原螯虾敌害较多,如蛙、水蛇、黄鳝、肉食性鱼类、水老鼠及水鸟等。放虾前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清除敌害生物,进水用60目纱网过滤。
5.成虾捕捞
(1)捕捞时间 第一茬捕捞时间从4月中旬开始,到6月上旬结束。第二茬捕捞时间从8月上旬开始,到9月底结束。
(2)捕捞工具 主要是地笼,网眼2.5~3厘米。
(3)捕捞方法 将地笼布放于稻田及虾沟内,每隔3~10天转换布放位置,当捕获量比开捕时有明显减少时,可排出稻田中的积水,将地笼集中于虾沟中捕捞。
6.幼虾补投。
第一茬捕捞完后,根据稻田存留幼虾情况,从周边虾稻连作稻田或湖泊、沟渠中采集3~4厘米的幼虾补放,每亩2000尾左右。
7.亲虾留存
第二茬捕捞前期捕大留小,后期捕小留大,每亩留存不少于15公斤的亲虾。
作者:湖南省水产技术体系专家
初审、一校:余 杏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