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厚脆甜的水果丝瓜、皮薄脆嫩的清香辣椒、沁甜可口的玫瑰白菜……在长沙县高桥镇,长沙联彩农业生产基地(以下简称“联彩农业”)农科成果转化中心内,数十种新型蔬菜品种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仿佛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
近日,笔者走进该基地种植大棚,嫩绿的菜心粗壮挺拔。采收工人们动作娴熟而迅速,轻轻一掐,成熟的菜心便落入手中,随后整齐地码放在筐中。这些新鲜采摘的菜心,被快速运往仓库,进行分拣打包、奔赴市场。
一年收8茬,“菜篮子”里科技足
联彩农业蔬菜大棚内,基地负责人肖志祥正忙得不可开交,指挥工人驾驶旋耕机翻土,在消毒杀菌后加紧种植下一茬菜心。
“这是今年种的第一茬,从2024年3月至今,大棚全年不间断种植了7茬菜心,1茬油菜薹,一年可收获8茬。”基地负责人肖志祥介绍,市场价每公斤4元的菜心,该基地可以卖到20元,全年每亩平均收益可以达到21000元。不仅是菜心,肖志祥今年新引进的清翠藤蕹、豌豆尖等蔬菜品种,售价普遍高于市场价,一跃晋升为春菜中的“顶流”,受到了老湘食、醉湘宴等高端餐饮市场的追捧。
“好的品种是增产增收的关键。”肖志祥告诉笔者,在长沙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指导下,基地内特色蔬菜新品种不在少数:供港菜心新品种,从云南引进的豌豆尖,在长沙种藤留护、海南越冬扩繁的藤蕹……这些蔬菜新品种正走出大棚、走向市场,丰富百姓餐桌。
新品种带来新希望。长沙县高桥镇湘福祥食用菌有限公司的生产大棚内,也有一批“新成员”正茁壮生长。整齐的田垄上,一簇簇形态可爱的芦菇破土而出,金黄色的“小伞”享受着春天的温暖。工人们蹲在田垄间,小心翼翼地将采下的芦菇放进篮子里。
引进芦菇成为企业提升产业价值和扩大销售的新路径,企业负责人宋佳伟看在眼里,甜在心里。“1茬芦菇预计可以采摘10批次,鲜品产量可达4万公斤,为企业带来超200万元的收入。”宋佳伟介绍,正在采摘的这一批芦菇将通过冷链运输方式销售到南京市场。
“会呼吸”的大棚,从传统种植到“云”端种菜
清晨薄雾还未消散,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长沙满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育苗基地智能大棚却已悄然“苏醒”。
随着基地负责人彭学庆打开手机微信上的仁科设备平台控制系统,覆盖大棚内外的智能监控装备开始自动上传数据:温度23.9℃,相对湿度38.5%……
“以前育苗就像碰运气,靠经验种植,缺乏标准化管理,科技含量低。”彭学庆指着手机介绍,“如今,我们给大棚安装了‘智能监控’,建立了‘数字档案’,每半个小时上传一次实时数据,并实现精准控温控湿。”在他看来,手机早已成了不可或缺的新农具。
走进育苗大棚,辣椒、番茄、丝瓜等蔬菜品类整齐摆放在不同区域,60多个新品种依托水肥一体化系统茁壮生长,每一个品种前都贴有一张小小的二维码。“到基地采购的客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品种溯源,直观又方便。”彭学庆说,科技的力量让育苗工作变得高效又精准。
端起“绿饭碗”,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
在长沙县春华镇阳雀湖九木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大棚内,120亩辣椒苗整齐排列,经过20余天的精心管护,辣椒苗已绿意盎然。
自开春以来,企业负责人张卓禹每日穿梭在大棚内,仔细查看辣椒苗生长情况,确保培育出优质辣椒。“我们在2月底将这批辣椒苗移栽在大棚里,4月中旬已经开始采摘上市。”张卓禹介绍。
辣椒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了分拣、包装、运输等环节的就业,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多元化增收途径,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乘法”效应。张卓禹选择优先录用当地的村民,有效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增收。大家伙端起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真正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2024年,该基地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140余人,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辣椒1000余亩,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