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来到浏阳市大围山镇,探寻大围山孕育出的美味——林间自然生长的红壳笋。如今,得益于日益便捷的物流网络,这一林间优品俏丽出山,远销国内各地。
围山竹林间,冒出红壳笋
大围山竹类资源丰饶,毛竹笋、红壳笋、水竹笋等品类繁多。一大早,浏阳市大围山镇大围山村陈谷组的村民们纷纷前往自家竹林挖笋。村民黄雷背着竹篓,步履轻快地往屋前山林走去。穿过陡坡,钻进竹林,一棵棵身披红色外壳、拱着毛茸茸小尖嘴的红壳笋便映入眼帘。这些红壳笋丛丛簇簇地生长着,整片竹林都散发着勃勃生机与独有的清香。
红壳笋是大围山特有的笋种,深红色的外衣是其最醒目的标志。竹林内靠水源的地方,长出的红壳笋尤为粗壮。黄雷瞄准一棵笋,迅速铲开泥土,高高挥起锄头砍在其根部,只听吱的一声,一棵带着湿润泥土、笋衣深红发亮的笋子便到手了。
“我家竹林是为远道而来的游客特别开辟的。”黄雷说。为保护生态资源,大围山园区的野生春笋禁止采挖,但许多民宿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体验挖笋的乐趣。多年前,他从大围山千米高处移栽了几株母竹至自家闲置山坡上,用心看护了几年,终使其长成如今的苍翠竹林。
从第一场春雨到万物滋生的谷雨,笋子始终是春日踏青的“主角”。每逢周末民宿客满,黄雷就会带着游客们体验挖笋的乐趣,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拾笋、装笋,欢声笑语在竹林间久久回荡。
古法制笋干,优品出深山
从黄雷家出发,继续往大围山深处进发,便来到了村民吴新明家。此时,吴新明正忙着制作农家绝活——“榨笋”。将新鲜美味的笋子采用历代传承的古法制作成方便储存、保留的笋干,这也是林间优品能够走出深山的主要因素之一。
来到吴新明家厨房外,只见地上用几块木板搭建了一个榨箱,上方放置千斤顶用于加压发酵。传统的榨箱是用藤条、竹篾或钢绳绞动木杠,借助杠杆原理进行紧绳加压。榨笋虽然制作原理朴素而简单,但制作程序却十分烦琐,要经过挖、剥、蒸、泡、通节、榨压、流水洗、切、晒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蕴含着微妙的窍门,例如蒸煮时间的精准把控、榨压力度的掌控、冲洗方式的讲究等,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户才能熟练操作。
“榨笋工艺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春笋的鲜、嫩、脆、香。”吴新明说。采挖后的鲜笋若不及时出售或处理,一两天内就会老化、变质或腐坏。而榨笋不仅能大大降低耗损,还能提升经济效益,延长产品上市周期。
靠山吃山,靠笋吃笋。大围山笋资源丰富,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榨箱。像黄雷、吴新明这样的农户,每年都会制作50~100公斤榨笋,其中一半出售给当地电商,另一半留着自己食用或出售给游客。
“市场好、口碑好,销路不愁。”“优品浏东”农产品集散中心负责人林加卉表示,依托日益便捷的物流,他们从村民们手中收购而来的新鲜笋、榨笋、笋干等产品常常供不应求。市场高峰期,笋产品的价格甚至攀升至每公斤200元。乡村振兴的春风不仅吹暖了田野,也让深山中的优品美味真正“破”土而出。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