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湘阴县三塘镇民岳村顺意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五六十名工人分成几条生产线互相围坐,正忙着藠头腌制、去皮挑选、分类打包等。
“过年那几天我们还在加班加点,池子里的藠头已经发酵好。”村民欧国良介绍,2024年2月,其与村集体合作成立顺意合作社从事藠头加工,于2024年10月开工投产。该合作社占地7000多平方米,可实现年加工藠头3500吨,年产值达1400万元。连日来,百余名农户忙着赶订单,村庄也在年味中热闹起来。
“订单式销售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民岳村现有藠头种植户200多户、种植面积2600余亩,年产藠头6000吨左右。但在几年前,种植规模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
“价格是关键因素。”种植户黄栋良一语中的。受市场变化影响,藠头最低卖到每公斤1.2元,除去各种成本,利润微薄,加上前两年天气干旱收成少等原因,不少农户缩小种植面积。
如何解决藠农增收问题?三塘镇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指导、市场主导,与海日食品等龙头企业达成长期合作。民岳村搭上这一快车,在湘阴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建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并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投资建设顺意合作社藠头加工厂,进行资源整合,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农业要长远发展,首先是要保护农户基本利益。”该村党总支书记黄文兵介绍,顺意合作社通过规定藠头收购“保护价”,以每公斤不低于3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新鲜藠头进行粗加工,并与湖南海日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将甜酸藠头、袋装藠头销往国际市场,保证村民种的藠头有市场、销得出。
“保护价”让村民尝到了甜头,黄栋良等人主动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已达百余亩。“合作社为我们兜底,订单式销售让我们吃下定心丸。”黄栋良说。
“种完藠头还有事做”
早上七点半,刚吃过早饭,村民姜四辉戴上头盔,骑着小电驴到合作社上班。几分钟的路程,她每天往返一次。“来了来了,今天又开工咯!”姜四辉今年55岁,家里种植了几十亩藠头,是合作社的签约农户之一。她算了一笔账,“藠头一年能卖好几万元,自己每天在合作社做事还能赚一份工钱。”据了解,顺意合作社目前共有100多名工人在岗工作,平均年龄在50~60岁之间,月收入均在3500元以上。
“原来6月收完藠头就没事做,现在在厂里上班,下班就回家带孙。”57岁的吴阿姨熟练地分拣藠头,谈及现在的生活,她坦言能够挣钱顾家两不误,心里很满足。
小藠头,大产业。三塘镇藠头种植历史悠久。据《湘阴县志》记载,湘阴县从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开始选育食藠、腌制泡菜。加之当地土壤温润疏松肥沃,土质排水良好,种出的藠头品质上乘、生脆鲜美,研制的酸甜藠头、咸香藠头远销海内外,该镇也因此有了“藠头之乡”的美称。2005年,三塘藠头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两年,民岳村乘势而上,扩规模、兴产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望着合作社里忙碌的场景,黄文兵踌躇满志:小小藠头,生机无限,今年还将提质增效,扩产增量。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