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评出奖项,株洲王十万黄辣椒产品斩获“最受欢迎产品奖”。这是株洲市以产业链思维助推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株洲市制定出台“1+1+7”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建立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进而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特色农产品形成产业链
在株洲市渌口区龙船镇河包村的一间辣椒加工厂,工作人员正在精心处理筛选清洗后的辣椒。一瓶瓶鲜嫩的黄辣椒产品包装上市,销往全国各地。
据河包村党支部书记文志祥介绍,村里辣椒种植面积达800多亩。目前,王十万黄辣椒已开发出油辣椒、辣椒酱、休闲辣椒零食等多个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渌口区作为湖南辣椒产业集群的核心区,近年来辣椒产业得到了规模化与品牌化发展。王十万黄辣椒种植面积已扩大至5700亩,辣椒产业链的年产值达到4亿元,安置了5000多人就业。
醴陵玻璃椒同样是辣椒中的佼佼者。醴陵市通过培育种植大户,建设特色基地、加工厂、冷链物流、农产品冷库,成功突破了储藏、包装、运输上的瓶颈,打造了玻璃椒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2024年,醴陵玻璃椒入榜《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品牌价值上升至1.75亿元。
目前,株洲市已培育了炎陵黄桃、白关丝瓜、王十万黄辣椒、醴陵玻璃椒等18个地理标志产品。其中,炎陵黄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5亿元,同时开发出“产业+旅游”新模式;白关丝瓜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量5.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约6.2亿元,同时探索“白关丝瓜”研发创新和精深加工,往白关丝瓜护肤品、休闲食品、文创产品等领域攻关。
这些特色农产品通过延伸产业链,培育品牌,提升了区域农业的整体实力。2024年,株洲市预计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350亿余元,同比增长8.13%。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发展
在位于茶陵县严塘镇的湖南万樟集团的农产品基地里,年逾60的村民周汉伟夫妻正在将采摘的茶叶打包发往全国各地。在万樟集团的帮助下,周汉伟夫妻通过务工每年收入超过6万元,还独立发展绿化苗木10余亩,每年累计收入十几万元。
“经过14年的耕耘,33万亩荒山蝶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湖南万樟集团董事长刘祖治介绍,公司大力推进农业“三产”深度融合,每年让4000多名农民工就近就业,带领21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辐射带动革命老区6万多人走向共同富裕。
企业是构建产业链的主体力量,企业强产业链才能兴。2024年,株洲市推动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湖南万樟集团)、市级龙头企业35家,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2家。目前,株洲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2家(国家级3家、省级65家、市级384家)。其中,唐人神上榜中国500强企业,千金药业是我省最大的中药材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此基础上,株洲市创建“株洲神农耘”区域公用品牌,并开设在线展销平台,助力当地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2024年,株洲市新增农产品出口企业4家、出口国家12个,出口额5400万余元;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行动,积极推动企业产品品牌认证,新获证绿色食品46个。
科技创新助力产业链升级
近日,炎陵县科技专家服务团赴上海农科院林果所,进行黄桃产业技术座谈交流和示范基地考察观摩。双方在深化黄桃全产业链技术合作的同时,积极推进食药用百合、藏红花、石蒜等功能花卉领域的实质性合作。
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链注入了新的活力。株洲市启动建设亚热带果蔬特色产业园,已引进果蔬新品种91个。深化与湖南农大等科研院校,以及柏连阳等院士专家合作,提升茶叶、黄桃、辣椒等农产品质量与附加值。譬如,炎陵黄桃果品品质得到提升,新开发数十种产品,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5亿元。
在农业生产中,先进的机械化技术逐步取代了传统劳动力。株洲市天元区三门镇的无人农场项目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的指导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实施无人化管理,实现了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无人化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链的创新与发展,正成为推动株洲乡村振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