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时节,在海拔800多米的泸溪县小章乡大水坪村黑木耳种植核心示范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菌棒正享受久违的太阳,黑木耳如“黑玫瑰”般竞相绽放,10多名员工正忙着采摘、装车。
“一亩稻田大概能摆放近1万根菌棒,每棒采摘的木耳晒干后约有100克。”湖南省思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向义平告诉笔者,去年,基地扩大规模,种植了75万棒木耳菌棒,预计可产干木耳7.5万公斤。
地处武陵山片区的泸溪县小章乡,95%以上是农业人口。向义平曾在浙江创办公司,看到身边朋友从事农业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他想到家乡每年秋冬有大量闲置土地,用来种植黑木耳大有潜力。
2021年,向义平决定回乡创业。产业落地前,他从浙江请来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大水坪村海拔近1000米,昼夜温差大,凉爽干燥,森林植被覆盖率高,适合栽培黑木耳。
这年秋季,向义平成立了湖南省思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大水坪村黄泥冲建基地、办试点,因地制宜引种黑木耳。“从浙江聘请的技术员就住在我家,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剪木耳,技术员手把手地教。”向义平说道。
在向义平的带动下,村里一排排标准化钢制养菌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2022年,大水坪村种植黑木耳50多万棒,收入200多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增收60多万元。
2024年初,湖南省思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菌棒自动生产线。基地从去年3月就开始砸木碎粉,两条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装斗、套袋、转运、接种、摊棒,赶制黑木耳菌棒;去年9月,稻谷收割后菌棒全部下田,采收期可持续到今年4月。
黑木耳与水稻错时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效益,同时带动周边80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我每年在基地干活8个月,收入能有3万多元呢。”村民覃水玉从公司种植黑木耳开始就一直在基地务工。
经过3年建设,一个集木耳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包装销售、技术培训、废弃菌棒回收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小章乡黑木耳种植从无到有,还辐射到全县10多个乡镇;产业链条从短到长,逐步形成集种植、包装、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体系,成为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向义平表示,公司拟面向农村劳动力推出两种就业创业途径:愿意种植黑木耳的,由公司提供菌棒、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销售;愿意学手艺的,可以跟师傅学艺当技术工人。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