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山青黛,巍峨峻峭,竹林遍岭。在湘潭县石鼓镇,油纸伞制作技艺已流传了600余年。
旷迎花的爷爷、父母都是油纸伞制作工艺人,她从小就对油纸伞制作耳濡目染。20世纪90年代后期,石鼓油纸伞受到现代伞业的冲击,销量陷入低谷。
为了寻找出路,一批油纸伞手艺人决意通过申遗来获得认同、打响品牌,他们想到了有见识、脑瓜子灵活的旷迎花,邀请她回乡带领大家申遗。
彼时,旷迎花已在株洲通过电商创业小有所成。面对家乡父老的期盼,为了留住家乡的独特技艺,她毅然回归乡土,扛起了油纸伞申遗的大旗。
申遗之路比想象中要更加困难,面对资金匮乏、频频碰壁,她未曾退缩。经过3年多的努力,2016年10月,石鼓油纸伞制作工艺成功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了这块金字招牌,石鼓油纸伞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新一轮高潮。
然而到了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石鼓油纸伞的海外订单几乎“全军覆没”,不少生产加工企业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面对困局,旷迎花通过市场调研,瞄准了国内儿童玩具类小型伞的市场需求,计划通过创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她自掏腰包进行研发、试产,并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调整设计方向。最终,她研发的儿童玩具类小型伞在市场上异军突起,大受欢迎,带动了整个油纸伞行业的回暖。
作为资深的“电商人”,旷迎花还带头注册了淘宝、京东、阿里巴巴、抖音等各类网络平台账户,借助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等形式宣传销售石鼓油纸伞。石鼓油纸伞不但名声更火了,销量也更大了,高峰期每天的网络销量可超过2000把。
旷迎花的成功,吸引了大批青年才俊返乡创业。她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为新一代非遗传承者的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短短几年间,石鼓油纸伞产业迅速发展为年产量1500万把、年产值高达3亿的富民产业,这是无数个“旷迎花”回乡建设、携手并进的结果。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