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县传真 > 正文

张兵驹:改“活”200亩撂荒地

2024-10-30 16:56 作者: 叶芬 丁会云 王宇 来源: 45733 次阅读

“改造荒地荒山,造福一方百姓。”

“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情系群众办实事,修渠灌溉解民忧。”

近日,临湘市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兵驹匆忙从地里赶回合作社,鞋子、裤腿沾满了泥土,刚一抬脚进屋就同时迎来了村民送的3面锦旗。

这些锦旗分别是临湘市聂市镇长源村朱木组、灯台组、沈家组3个组的组长,代表村民们送的。“我们衷心感谢张兵驹对我们组荒地荒山改造工程的无私帮助!”随着锦旗而来的还有一封沈家组全组村民签名的感谢信。

张兵驹是聂市镇有名的种粮大户,2023年获评全国“百强乡土人才”称号。2013年,张兵驹返乡成立了临湘市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合作社水稻复种面积达1万多亩,年产粮食600多万公斤。

此前,长源村朱木组、灯台组、沈家组并不在流转范围内,因当地时有干旱发生,无法解决农业灌溉问题,田地早已撂荒多年。“我们这里的田地荒废了30多年,就算种了粮食也基本是颗粒无收,村民们大多到外地务工去了。”长源村灯台组组长李炎林说道。

“看着土地撂荒,我们心里也非常难受。”于是,村民们找到张兵驹,请求他帮忙改造荒田。张兵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今年7月以来,他自筹资金100万余元,对长源村沈家组、朱木组、灯台组3个组200余亩荒田进行改造。

“长源村时常干旱,农业灌溉是最突出的问题。村子里的田地距离黄盖湖近3公里,高度落差约30米,要想一步到位地引水灌溉,难以实现。”于是,张兵驹想出了分级提水的办法,让水“往高处流”,让农田都及时“喝”上来自黄盖湖的水。“目前朱木组和灯台组一共铺了808米的管道,通过分级提水的方法,确保灌溉不忧。”

经过两个月的改造,茅草林立的撂荒地,一步步变成平整松软的农田,正在逐步恢复生机与活力。“这个月我们就可以种甜菜了,明年春耕时我们的田地再也不是荒。”想到农田再现稻菽芬芳,朱木组组长向阳辉露出欣慰的笑容。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分享到:
头条推荐
邵阳茶企入编《中国茶全书》国家卷评审会议在邵阳市农科院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