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的教师不知道如何教语文,感觉语文的知识点很多、很广也很细,不知道课堂上该讲什么,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益阳市骨干教师、资阳区张家塞乡中学教科室主任鲁灿辉一堂语文课《灯笼》做出了示范。
鲁老师从猜灯谜导入课文,然后向同学们提问“提起灯笼,大家会想到什么?”听完同学们不同的答案,鲁老师说:“在同学们的心里,灯笼也许只是孩时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吴伯箫,看一看他笔下的灯笼有什么特殊价值。”
课堂上,鲁老师以“缘”“事”“情”三个关键字为线索解读课文,带领学生分小组进行听说读写演,高效完成了“结灯笼缘”“忆灯笼事”“抒灯笼情”等课堂探究活动;并结合写作背景,讲述了与汉献帝有关的灯笼往事,引导学生吟诵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到渠成地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向熏陶。
“通过这节课,让同学们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并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鲁灿辉介绍说,一篇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这是语文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因为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选定的教学内容准确恰当,目标明确,教学效益才能最大化。
“如何上语文课,能够体现出教师对语文教学、对文本解读、对学生学情等方面的认知及教学观念,鲁老师的《灯笼》课告诉我们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张家塞乡中学教导主任曹凌峰由衷感叹。
初审:汪 杨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