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农业大省有机肥推广取得成效,但也存在“叫好不叫座”现象。有机肥在全国使用情况如何?推广面临哪些困难?今后如何解决?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进行了解答。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快推广有机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全国有机肥施用面积超过5.5亿亩次,比2017年增加5000万亩次。据对26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建及已建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3522家,年生产商品有机肥9377.4万吨。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带动下,2019年农用化肥施用量5403.6万吨(折纯),比2015年减少619万吨,连续4年负增长。
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规模化养殖场粪便量大且集中,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支持农民利用畜禽粪便积造有机肥,推动资源下地,是实现“污染源”向“资源”转化的有力抓手。同时,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升农产品品质。
该负责人介绍说,尽管有机肥推广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地方仍存在“叫好不叫座”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生产成本偏高。据中国农业大学调查,目前我国 80%的有机肥生产企业是实际产能不足5万吨的中小企业, 采用先进的槽式发酵工艺和反应器发酵工艺的不足三成。此外,不经商品化生产直接还田的有机肥,面临田间积造设施欠缺、技术不到位、堆肥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运输成本高。目前25吨畜禽粪便可生产15吨商品有机肥,提供的氮养分大致与1吨尿素相当,运输成本远高于化肥。因此,农业农村部一直鼓励就地就近使用有机肥。
施用不便。有机肥虽然经过积造处理,但“脏、臭”的特性难以完全去除。由于缺乏大型专用机械,施用基本靠人工,在农业比较效益偏低情况下,农民施用积极性不高。对于沼液等有机肥料,国外通常是在田间建设积造贮存池,配套施用管网,处理后直接还田。我国尚未建立液体肥料的施用体系,沼液还田难度大。
社会化服务不足。有机肥商业化利用机制还未建立。有机肥还田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不足,数量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盈利能力弱。目前相关补贴处于试点阶段,补贴力度和受益范围比较有限。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以有机肥料标准制修订为突破口,完善肥料登记制度,把好原料关,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加强对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水溶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含有机成分的商品化肥料产品的管理。同时,强化政府购买服务和有机肥积造施用补助,以种植业大县和畜牧养殖大县等为重点,优先在果菜茶优势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集成推广成熟的生产运营和技术模式。
扶持壮大一批生产性服务组织,开展全过程、托管式服务和专业化服务。定期组织肥料质量监督抽查,建立有机肥从原料到产品的追溯大数据监测机制,跟踪调查对土壤质量、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的影响,确保耕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来源:中国乡村之声)
初审、一校:于 钊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