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一名热射病患者出现四肢痉挛、头晕乏力的症状,几分钟后到达!”7月中旬的一天22时50分,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分诊护士立即通知当班及备班医护人员。5分钟内抢救人员到岗,严阵以待。
22时59分,患者顺利到达急诊科。急诊科主治医师范祥立即上前查看患者,分诊护士检测患者生命体征。通过向患者家属询问病史得知,今年39岁的王先生在粮仓工作,因空间密闭、高温天气,且没有及时补水,导致体温骤升。经过急诊团队24小时不间断地治疗,王先生于近日康复出院。
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不仅展现了衡水四院医疗团队的专业能力,也为高温作业人群敲响了防暑警钟。尤其最近高温持续来袭,面对“热气腾腾”的天气,大家一定要警惕热射病。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出汗散热,将体温维持在36℃至37℃。但当环境温度过高(超过35℃)、湿度较大(超过60%),且人体散热机制失效时,核心体温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攀升至40℃以上。此时,高温会像“烤箱”一样灼伤体内器官,导致大脑神经受损、肝脏肾脏衰竭,甚至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时48小时内即可致命。
“我们每年夏天都会收治数十例中暑的患者,热射病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种中暑,往往表现为体温过高、意识不清、乏力等症状。”急诊科主任庞艳雷介绍,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体内热量不能发散,造成体温突然过高,进而引起一系列很严重的生理问题,如头晕、昏厥、迷糊、脱水、出汗困难(无汗)。严重者会造成神经系统受损、体内脏器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后果。
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又称经典型热射病)。前者主要由于在高强度体力活动中,机体产热与散热失去平衡,而使热射病骤然来袭,常见于炎夏中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如在户外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后者则主要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中,致使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年幼、年老体弱者或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受损的人。
高温、高湿环境下,户外作业或运动容易得热射病。这比较好理解。可老年人很少出门,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更别提户外运动了,为什么还成了经典型热射病的易发人群呢?
老年人通常怕冷,家人也怕老人着凉感冒。即使天气炎热,老人在家里的时候,也很少开空调,甚至从不开空调。此外,老年人通常会穿较多的衣物,他们虽然不像劳力型热射病患者那样有明显的产热增加,但容易出现散热功能的障碍,再加上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从而很容易诱发热射病。
劳力型热射病发病急、进展快;经典型热射病起病相对隐匿、缓慢,更容易被大家忽略。老年人常合并一些基础疾病,一旦患上热射病往往更容易发生脏器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所以经典型热射病致死率更高。在日常生活中,家人需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果老人出现发热、意识模糊,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在高温天气下,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的现象,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发生有人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放至通风阴凉处,解开衣物、冷敷、扇风以降低昏迷者的体温,使其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还可用凉毛巾或冰袋冷敷患者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等,迅速给患者降温。患者还需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随后,持续监测体温变化,高烧40℃的人要马上送至医院治疗。不要强行喂水、掐人中,防止窒息,也不要使用酒精擦拭。使用酒精擦拭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庞艳雷提醒,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很多,比如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等。对于老年人等易感人群,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
初审:郭峻灏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