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生活 > 正文

春夏之交防虫咬 见到它们要小心

2024-05-09 16:32 作者: 来源: 湖南科技报 45360 次阅读

随着气温升高,各种蚊虫开始活跃起来,再加上我省近来雨水偏多,出门在外见到这些蚊虫一定要当心!

蜱虫

4~10月是蜱虫活跃期,蜱虫会将自己的头埋在人体皮肤内吸血,同时分泌有害物质,若不及时取出,轻者引发皮肤疾病,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应对方法:一旦发现身上有蜱虫,不要硬拽,蜱虫嘴上的倒刺可能深入体内。可以用酒精涂抹蜱虫,然后用镊子取出。如果没有完全取出,应立即就医。被蜱虫咬伤后,可能会有1~2周的潜伏期,在这段时间里仍需进一步观察治疗。

隐翅虫

隐翅虫体内毒汁呈强酸性,沾上后会引起隐翅虫皮炎,皮损为条状、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有密集丘疹、水疱及小脓包,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应对方法:如遇隐翅虫落在皮肤上,不要在皮肤上拍死它,而应把它弹走。如被咬,应内服抗组胺药,外涂解毒搽剂或外用糖皮质激素,有继发感染者用抗感染药。

恙虫

恙虫病潜伏期4~21天,多急性起病。初期被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形成水泡、黑褐色焦痂,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恙虫病会造成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出现头晕、恶心、腹痛、咳嗽、眼结膜充血等症状。

应对方法:野外作业后,及时更换衣物,并且单独放置、清洗。及时洗澡,重点是腋窝、腰部等皮肤柔软处。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立即就医。

红火蚁

红火蚁上颚可咬,尾刺可蜇,一旦被叮咬会让人感觉非常疼痛,过敏体质的人甚至可能会因此引起休克。

应对方法:在红火蚁多发区千万不可赤脚。红火蚁毒液含有生物碱、蛋白质和各种酶类,除剧痛外,往往会导致过敏反应,若脓包破掉,则常引起细菌的二次感染。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就医。

蜈蚣

被蜈蚣咬伤后伤口是一对小孔,局部表现为剧烈疼痛、瘙痒,全身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抽搐及昏迷等,若被大蜈蚣咬伤,甚至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应对方法:有条件立即就医。若无法立即就医,用肥皂水、石灰水、小苏打水等碱性溶液冲洗伤口,以中和蜈蚣的酸性毒液,然后冲洗后包扎,切勿用碘酒或消毒水涂抹伤口。

蚂蟥

蚂蟥致伤是以吸盘吸附于人体皮肤上,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被叮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不痛。

应对方法:蚂蟥吸附于人体皮肤上时不可强拉,否则蚂蟥吸盘将断入皮内引起感染。可用手掌或鞋底用力拍击,经过剧烈敲打后,蚂蟥的吸盘和颚片会自然放开,或用食醋、盐水涂抹叮咬处,蚂蟥就会放松吸盘而脱落。

螨虫

螨虫叮咬人体后皮损为圆形红色斑疹、丘疹或丘疱疹,中心可见到针尖大小的疹点,少数可为大小不等的风团,顶端可有小疱,常伴有抓痕、血痂,有的因继发感染而出现脓疱。

应对方法:可以内服抗组胺药及外涂解毒搽剂。有继发感染时,可适当使用抗生素。平时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干燥,日晒草席、被褥等。

蚊子

蚊子在叮咬时会分泌唾液,留下的伤口红肿、痒、痛,甚至会传染登革热、疟疾、脑炎等。

应对方法:可以在伤口处涂抹碱性的肥皂水,或者用盐水涂抹、冲洗伤口来软化红肿缓解痒痛。此外,也可以使用清凉油、风油精等驱蚊用品。

蜜蜂

蜇伤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疼痛和瘙痒,伴有红肿热等过敏刺激和局部炎症反应。如果身体被蜂群蜇伤多处,常引起发热、头痛、头晕、恶心、烦躁不安、昏厥等全身症状。

应对方法:用针尖或镊子挑出蜂针,将伤口四周皮肤捏起,挤出蜂毒,用肥皂水、小苏打等碱性溶液擦洗伤口,局部涂解毒搽剂或糖皮质激素外用。伤口肿胀时可冷敷,如果引发局部或全身皮肤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

初审:汪   杨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