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中,地下工事曾被视为“最安全的堡垒”。从萨达姆的地下指挥中心到伊朗的核设施掩体,这些深藏于岩层或混凝土下的目标,一度让传统航空炸弹束手无策。然而,一种名为“钻地弹”的武器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如同“地下手术刀”,能穿透数十米厚的岩层或混凝土,在目标深处引爆,将地下设施化为废墟。本文将从原理、发展、实战到防御,全面解析这一“地下死神”的前世今生。
一、钻地弹的“钻地”奥秘:动能穿透与延时引信的双重加持
钻地弹的核心原理,是将“动能穿透”与“延时引爆”结合,形成对地下目标的精准打击。其工作流程可概括为:高速撞击→穿透表层→抵达深度→引爆毁伤。
1. 动能穿透:速度与质量的暴力美学
根据动能公式,物体的动能与质量(m)和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钻地弹通过高空投掷或导弹助推获得高速(如GBU-57从10000米高空投放时,速度可达443米/秒),配合高强度弹体(通常采用镍钴钢合金或钨合金),将巨大动能集中于尖锐的弹头,瞬间击穿混凝土或岩层。
例如,美国GBU-57巨型钻地弹重13.6吨,撞击时动能相当于137辆时速100公里的卡车同时撞击,可穿透60米普通混凝土或40米坚硬岩层。中国东风-15C钻地导弹末端速度达6马赫(约2000米/秒),动能是同重量航空炸弹的数倍,能穿透120米混凝土或90米花岗岩。
2. 延时引信:精准控制的“死亡倒计时”
普通炸弹触地即爆,而钻地弹的关键在于“延时引爆”。其引信分为两类:
延时引信:撞击后延迟300毫秒以上引爆(如GBU-28),确保弹头穿透至预定深度。
智能引信:通过传感器识别穿透介质(如土壤、混凝土、空气),自动调整起爆深度(如GBU-57F/B型),甚至可“接力穿透”——首枚炸开通道,后续弹体沿缺口深入。
这种设计使钻地弹的毁伤效能远超普通炸弹:同等当量下,地下爆炸的冲击波能量是地表的10-30倍,且附带损伤更小。
二、从“地震炸弹”到“炸弹之祖”:钻地弹的百年进化史
钻地弹的发展,始终与地下防御工事的升级“相爱相杀”。从二战的原始雏形到今天的“超级钻地弹”,其技术迭代折射出军事科技的飞跃。
1. 早期探索:二战的“暴力试错”
钻地弹的雏形可追溯至二战。1944年,英国工程师巴恩斯·沃利斯为摧毁德国V-2导弹地下发射井,设计了“高脚柜”炸弹(重5.4吨)。它通过自由落体加速,以动能穿透5米混凝土,爆炸时引发地面震动(故被称为“地震炸弹”)。但受限于制导技术,早期钻地弹精度差、穿透力有限,仅能作为“概率武器”使用。
2. 精确制导时代:冷战的“地下猎杀”
冷战期间,美苏为打击对方地下核设施,推动钻地弹进入“精确制导”阶段。美国在1970年代研发出BLU-109系列侵彻弹(重874公斤),可穿透2.4米混凝土,配合激光制导技术,精度提升至米级。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紧急用退役203毫米炮管改造出GBU-28钻地弹(重2.3吨),成功击穿伊拉克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标志着钻地弹从“试验品”变为“战场利器”。
3. 巨型化与智能化:21世纪的“地下霸主”
21世纪后,随着地下工事深度突破50米,钻地弹向“巨型化”和“智能化”发展。美国2007年服役的GBU-57(重13.6吨)堪称“炸弹之祖”:其镍钴钢弹体、智能引信和2.4吨高爆炸药,使其成为“非核却胜核”的存在,可摧毁地下60米的核设施。中国则另辟蹊径,利用弹道导弹的高速优势(如东风-15C末端速度6马赫),以“速度换深度”,实现对深层目标的精准打击。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