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从二战雏形到21世纪“炸弹之祖”:钻地弹的前世今生与军事意义(中)

2025-06-29 09:00 作者: 萧悠然 来源: 湖南科技传媒集团 1 次阅读

三、典型型号:中美俄的“地堡克星”大比拼

目前,美、俄、中三国在钻地弹领域各有侧重:美国追求“巨型化”,俄罗斯强调“通用性”,中国则以“高速+精准”实现弯道超车。

1. 美国:从GBU-28到GBU-57的“暴力美学”

GBU-28“掩体粉碎机”:重2.3吨,激光制导,可穿透6米混凝土或30米土层。海湾战争中,两枚GBU-28直接击穿巴格达阿米里亚防空洞,造成千余名平民死亡(史称“阿米里亚惨案”),暴露了钻地弹的非人道性。

GBU-57“炸弹之祖”:重13.6吨,GPS/惯性复合制导,穿透深度60米(混凝土)或40米(岩层)。2025年对伊朗福尔多核设施的打击中,美军出动B-2轰炸机投掷12枚GBU-57,虽未彻底摧毁地下核心,但引发山体崩塌,迫使伊朗核计划推迟数月。

2. 俄罗斯:从FAB到Kh-59MKM的“实用主义”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钻地弹技术,更注重“性价比”。

FAB系列:苏联时期的“老古董”,重1.5-5吨,依赖重力穿透,近年经升级后仍用于打击浅层地下工事(如亚速钢铁厂)。

Kh-59MKM空地导弹:重980公斤,采用“串联战斗部”——前级装药炸松混凝土,主战斗部跟进穿透,可打击3-10米厚钢筋混凝土,适配苏-35等战机,灵活性远超美国巨型钻地弹。

3. 中国:从“天戈”到东风-15C的“速度革命”

中国钻地弹走“高速+精准”路线,依托弹道导弹和航空炸弹双平台,形成全域打击能力。

“天戈”1000公斤激光制导炸弹:采用钨合金弹体、20:1长径比设计,穿透6米混凝土,误差仅0.3米,由歼-16等战机携带,适合打击浅层地下目标。

东风-15C钻地导弹:世界首款弹道导弹型钻地弹,弹头重1吨(钨合金),末端速度6马赫,穿透深度达120米混凝土或90米花岗岩,可精准打击地下指挥中心、导弹发射井等核心目标。

四、实战阴影:从“掩体”到“坟墓”的残酷现实

钻地弹的实战应用,既展现了其“精准摧毁”的军事价值,也暴露了“无差别杀伤”的伦理争议。

1. 海湾战争:钻地弹的“首秀”与平民悲剧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首次大规模使用钻地弹。GBU-28不仅摧毁了伊拉克地下指挥所,更因误击平民引发公愤。2月13日,两枚GBU-28击中巴格达阿米里亚防空洞(内藏千余名平民),弹头穿透3米混凝土后爆炸,洞内温度瞬间升至4000℃,幸存者被汽化,墙壁上仅留人形黑影——这成为钻地弹“非人道”的标志性事件。

2. 南联盟使馆事件:无辜者的“无妄之灾”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美军B-2轰炸机向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投下5枚JDAM钻地弹(属钻地弹变种)。两枚炸弹从楼顶贯穿5层楼板,钻入地下室爆炸,导致3名中国记者遇难。尽管美国称“误炸”,但钻地弹的精准性与破坏力,仍成为国际社会谴责的焦点。

3. 伊朗核设施:现代战争的“地下博弈”

2025年6月,美军对伊朗福尔多核设施发动“午夜之锤”行动,出动6架B-2轰炸机投掷12枚GBU-57。尽管伊朗提前疏散核材料,但钻地弹引发的山体崩塌仍破坏了通风系统和电力设施,迫使核计划暂停。此次行动标志着钻地弹从“战术武器”升级为“战略威慑工具”。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