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高超音速导弹在反介入战略中的应用(下)

2025-05-25 10:00 作者: 王子扬 杨阳 冯晨轩 来源: 光明军事 2 次阅读

/区域拒止(A2/AD)战略对来袭之敌的打击主要采用亚音速巡航导弹或弹道导弹,前者(以“战斧”为例)飞行速度约0.7-0.9马赫,打击1000公里目标需约90分钟,在海湾战争中,伊军在这段窗口期内成功转移30%的高价值机动目标;后者(以“飞毛腿”为例)虽然速度更快(约4-5马赫),但其飞行轨迹很容易被预测,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爱国者”拦截系统成功拦截多枚“飞毛腿”。这种速度与突防能力的双重制约导致传统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传统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主要通过固定阵地以及预设火力范围实现区域拒止,但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缺陷——设置固定阵地的同时也为敌军提供了“活靶子”。乌克兰使用无人机成功打击了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沃罗涅日-DM”雷达,该雷达是俄核预警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但由于固定部署且缺乏有效防护,被乌军无人机精准摧毁,导致俄军战略预警能力受损;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使用多枚战斧巡航导弹,对叙利亚政府军事目标进行打击,位于霍姆斯省的沙伊拉特军用机场以及叙机场外的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遭受重创。失去了雷达与导弹阵地,无异于战士失去了“锐利的眼”与“锐利的剑”,如果失去了最基本的作战能力,那么实现区域举止也无从谈起。

高超音速导弹的出现正是补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短板的“完美拼图”。高超音速导弹不是简单的“更快更远”的武器,而是通过其卓越的飞行速度和突防能力,将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从“静态拒止”升级为“动态压制”,在敌方任何决策节点均可实施快速打击,真正实现“区域拒止”的动态闭环。

高超音速导弹凭其卓越的飞行速度彻底改变了战场时间尺度。打击相同距离目标所需要的时间,高超音速导弹能够以分钟级对标传统亚音速巡航导弹的小时级,这种速度优势极大压缩了敌方的决策和机动时间,令传统的OODA循环完全失效,使防御方难以组织有效拦截。同时,高超音速导弹的机动性和低探测性使其几乎无法被现有反导系统拦截。

不仅如此,高超音速导弹可以依托机动平台实现灵活部署,彻底改善传统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依赖固定阵地,战时易遭首波打击的情况。俄空军采用米格-31K战斗机挂载“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可在敌方防区外发起突袭,打击高价值时敏目标;俄海军护卫舰搭载“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形成海上机动打击群,压制敌航母战斗群,在此基础上俄军使用“皓石”“匕首”、“先锋”三种高超音速导弹构建起三位一体高超音速打击体系,在黑海、北极方向投入使用利用,打造“反介入铁壁”。在俄乌冲突中,俄军使用“匕首”和Kh-101隐形巡航导弹混合打击,验证了高超音速武器的实战效能。

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写了现代战争规则,凭借极速突防和不可预测的机动性,它已成为“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关键利器。随着相关技术扩散,全球正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掌握高超音速优势的国家将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主动权。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