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未来战场,无人机能否独占鳌头(上)

2025-05-04 09:00 作者: 齐呈荣 赵刘星 张向远 来源: 解放军报 1 次阅读

土耳其TB-2无人机(资料图片)

前不久,瑞典国防大臣帕尔·琼森宣布,将推出一款旨在增强地面与空中部队情报和侦察能力的无人机群项目。据了解,这些无人机安装了先进传感器和人工智能分析系统,能够提供实时战场信息,提升指挥官决策效率。俄罗斯近期也宣布,计划在今年成立无人系统部队。该部队以无人机为主要武器装备,是俄军一个独立的新军种。

当前,军事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智能化、无人化作战趋势明显,世界各国纷纷加快无人装备研发速度,意图抢占军事竞争制高点。随着无人机在战场上大规模应用,有专家指出,未来无人机将替代有人机,无人机主导战争的时代已来临。从目前来看,虽然无人机具备一定作战优势,但要完全取代有人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有人机仍具备优势。

在创新科技推动下,无人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上具备哪些优势?未来是否会独占鳌头,完全替代有人机作战?请看本期解读。

战场催生新质作战力量,无人机军事应用优势明显

无人机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技术演进和实战检验。

1917年,美国两科学家发明了能使飞机稳定飞行的自动陀螺稳定器。美国海军迅速将这项技术成果应用到N-9型教练机上,拉开了无人机研制的序幕。随后,英国科研人员又成功攻克了无人机“无法飞回起飞点”的技术难题,使其更具有实用价值。

二战后期,无人机首次在战场上亮相。当时,为了缓解飞行员短缺难题,德国一名工程师将导航系统、陀螺仪、磁性罗盘等设备集成在飞行器上,设计出“复仇者一号”无人机并投入战场,展示出无人机的作战潜力。

世界各国加大对无人机研究,但收效甚微。受限于无线电技术水平,无人机主要作为“一次性消耗品”,充当靶机使用。

冷战时期,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微电子、通信等技术创新为无人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无人机很快在战场上崭露头角。越南战争,美国出动3000多架次“火蜂”无人机,执行空中侦察任务。海湾战争,美军利用无人机模拟轰炸机信号,诱使伊军防空阵地在短短两天内全部暴露,并对其进行摧毁打击。

当前世界上发生的局部武装冲突,更表明无人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嵌入”战场。这是军用无人机的新实践,与过去无人机仅用于侦察或者攻击的模式不同,它以融入体系作战为特征,展现出更好的作战效能。这种新的作战模式,与无人机的两方面优势密不可分。

一方面,无人机能够有效减少飞行员伤亡。众所周知,飞行员选拔标准高、训练周期长,一旦遭遇大规模伤亡,很难得到快速补充。这意味着,在战时条件下,一国空中力量的强弱,首先取决于飞行员的补充速度,其次才是战机本身的产能。

无人机操作员无需身处战场中心,只需通过无线电就能实现无人机远程控制,完成各种危险性高、环境复杂以及人员难以持续承受的作战任务。因此,为减少战场伤亡、维持有生战力,发展无人机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无人机研制和使用成本较低。有人机设计需要考虑人机交互、环境控制和救生设计等多种因素,设计制造成本更高。为了维持飞行员飞行技能水平,日常训练中检查维护、备件消耗、油耗、机体结构寿命强化等方面费用也很大。

对比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有人机,无人机售价普遍较为低廉。当前,世界军贸市场上比较火热的土耳其TB-2无人机,其高配版售价仅为500万美元。

无人机并非无所不能,与有人机协同作战效率更高

步入新世纪,智能化、信息化技术赋予无人机更多发展机遇,凭借战场零人员伤亡、非接触、远程作战等优点,受到各国军队青睐。“战争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改变”“无人机主导战争的时代已经到来”……诸多此类观点不绝于耳。

但从战场表现来看,无人机并非无所不能。2011年,伊朗通过电子战手段成功捕获美军1架RQ-170“哨兵”无人机。与常规无人机相比,RQ-170“哨兵”无人机采用无尾飞翼气动布局设计,具备一定隐身性能,很难被发现捕获。即便如此,这款无人机依然没有逃脱电磁干扰设置的“陷阱”,暴露出无人机严重依赖无线电通信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性能缺陷。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5中国航天日(湖南)科普周在南岳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