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扫雷车:战场“铁扫帚”迎来新发展(下)

2024-12-04 10:00 作者: 周 韵 詹乾坤 赵春富 来源: 解放军报 7004 次阅读

敢闯信息化智能化新“雷区”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地雷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相继出现自寻地雷、声控增程地雷、智能反侧甲滚雷等各式各样新型地雷。

为适应这种新变化,扫雷车也加快自身发展,敢于闯入信息化智能化新“雷区”,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新趋势。

一是扫雷方式无人化。人工扫雷作业危险系数较高,随着无人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用无人系统取代人工排雷、实现探排雷一体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无人扫雷能适应比较复杂严苛的作业环境,这无疑会使更多探排雷机器人进入战场,提高探排雷效率。美军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先后研制出“魔爪”“派克波特”“地雷猎手”等无人扫雷装备。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军就曾使用数十种探测、扫雷与排爆机器人。俄罗斯乌拉尔车辆制造公司的Prohod-1机器人是一种基于坦克底盘的扫雷车,凭借所配备的扫雷套件,它可以用扫雷清除触发雷,用刀具割断拉发/绊发地雷的控制线,也能用电子扫雷系统排除用无线电控制的地雷。车体上的多个摄像头及通信、控制系统,使它既能由操作人员遥控工作,也能按照预设路线自主遂行任务。

二是扫雷平台智能化。集警戒、侦察和战斗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地雷,是构成网络化智能雷场的重要单元。智能地雷不仅可通过声音、震动、红外等特征识别目标及敌我属性,相互之间还能通过网络共享情报信息,确定由哪些雷体采用哪种方式来实施攻击。应对网络化智能雷场,加速推进扫雷平台自主化势在必行。一方面,要使扫雷车具有通信、定位、导航和敌我识别能力,以便融入战场侦察情报系统;另一方面,要使各型扫雷车具有同步采集并实时回传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帮助实施者选择最佳路径与方式高效完成排雷任务。俄罗斯近年来研制的“天王星-6”扫雷车就是这一潮流的代表,它能够在操作者遥控下安全高效地清除地雷,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天王星-6”内部装有智能分析系统,可自动识别未爆弹和地雷,能在距离操作者1公里以外的地方,一次性工作16个小时。在平坦路面,它每小时可清理约2000平方米雷区,这相当于20名工兵一天的工作量。

三是扫雷技术复合化。今后,雷场的设置会更加复杂这意味着扫雷车的多功能与多模式或将成为新常态,也就是说,同一辆扫雷车将能解决更多问题。多功能,是指利用多个传感器、采用多种扫雷技术来扫雷;多模式,是指针对不同地形与环境,有不同的作业模式可选,从而提高扫雷效率。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新一代“野猪”NG扫雷车,就是扫雷技术复合的产物。它的主要扫雷装备包括莱茵金属公司的扫雷爆破索和磁性扫雷器、英国皮尔逊工程公司的全宽扫雷犁及车道标记系统等,车辆中部还配备有液压起重吊臂。“野猪”NG设计理念独特,扫雷爆破索安装在车尾左右两侧,每具重1.4吨,包含560公斤炸药,发射后在20秒内落入雷场并自动引爆,能够摧毁160米长、9米宽区域内90%至95%的地雷。随后,扫雷车使用前方的扫雷犁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前进,清扫因爆炸松动的雷场,开辟一条宽4.2米的安全通道。同时,磁性扫雷器负责引爆残留的磁引信地雷车道标记系统则沿通道两侧放置标记物,确保后续车队安全通过。

矛与盾相生相克,既没有攻无不克的矛,也没有坚不可破的盾。地雷和扫雷车的战斗,已经持续了许多年。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更加“聪明”的扫雷装备会不断出现,地雷和扫雷车这对“矛和盾”的故事也会继续上演。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