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蜂群作战,缘何“雷声大雨点小”(上)

2024-10-16 12:00 作者: 张昕宇 来源: 中国国防报 49384 次阅读

近年来,无人机蜂群作战作为军事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受到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理论上讲,无人机蜂群作战将以独特的战场优势重新定义战争形态,颠覆未来作战方式。然而,自2000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启动无人机蜂群作战研究以来,其真正意义上的作战效能并未得到实战验证。俄乌冲突中,双方投入大量无人机,但战场上并未出现蜂群作战样式。相反,由于电子系统、控制软件、导航和气象等原因,无人机满天乱撞的报道接连出现。事实上,无人机蜂群作战在付诸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难题,无人机个体技术特点成为作战使用难点。无人机蜂群的软肋在技术和战术层面兼而有之,也使得蜂群作战难以付诸实践。

美军“小精灵”项目使用的X-61A无人机

技术门槛较高

作为一项前沿技术,无人机蜂群作战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其一是飞行控制问题,包括对多架无人机的控制和对飞行中的无人机蜂群的间距控制。目前,对单一无人机的控制仍存在一定技术难度,对多架无人机的控制难度更大。无人机蜂群在空中飞行时,相当于人为制造了一种复杂的天空环境。在攻击目标时,每架小型无人机之间还需要互相规避,使得控制算法的难度加大。另外,无人机蜂群执行的作战任务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蜂群决策的难度增大,决策过程放慢,进而影响到蜂群实时协同等关键行动。

其二是信息交互问题。蜂群内部通过信息交互方式,使所有无人机能及时共享战场态势,并对其他无人机提出请求或做出回应,这对无人机蜂群的信息交换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一是通信速率要快,二是要抗电磁干扰。目前,无人机蜂群虽然可实现成百上千架无人机编队飞行,但这种编队飞行总体抗干扰能力较弱,经不住导航/通信链路被干扰破坏。一旦通信链路或关键节点被摧毁,无人机之间的协作将很快“崩塌”,战斗力将消失殆尽。在俄乌冲突中,双方均有大量无人机折损于电子战。

其三是人工智能问题。蜂群作战要求无人机具有较高的自主化与智能化水平,但在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机飞行仍需控制站的远程辅助,不仅带来信号传输处理的延迟,而且对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编队控制、机站间通信、控制站人员指挥控制能力等都提出较高要求。另外,各无人机之间必须实时互交信息,确保有序飞行,以及任务分配、目标选择等实现,这些功能都需要人工智能系统运作。而人工智能水平越高,对机载计算机的能力要求越高,所需能耗也越高,这对于无人机蜂群而言又是一大挑战。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5中国航天日(湖南)科普周在南岳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