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从美军相关项目谈起:能反无人机“蜂群”的机载激光武器,曾走过“弯路”(上)

2024-10-06 10:00 作者: 来源: ​ 看航空 49084 次阅读

近年来,随着电子电气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小型化无人自控飞行器为基础的“蜂群”战术正在成为战场战术的重要趋势之一。

俄乌冲突中几乎无处不在的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已经成为压制地面武装力量活动、对双方地面作战人员军心士气造成最主要破坏的重要角色。

洛马的“盾”机载激光系统概念展示

在传统空战领域,以载人飞机为核心,调度指挥大量无人机进行协同作战,并最终向完全无人化过渡,已经成为了各国开发新一代空战系统的共识。

空客“未来空中作战系统”FCAS项目概念图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机载导弹事实上难以满足在单次飞行过程向大量目标(10个甚至更多)实施攻击的要求。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机体平台的挂载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经济成本也无法容忍——根据美媒报道,单发AIM-120导弹的价格超过100万美元,AIM-9导弹成本则是AIM-120的三分之一左右,也不便宜。

相比之下,机载固态激光武器,不仅能通过消耗电能实现持续出光,且射击次数完全不受限制,同时还能有效大幅降低成本,是在空中“蜂群”作战背景下实现防空安全的重要装备方向。

“导弹远比无人机贵”的时代已经到来

纵览机载武器的总体发展历程,固态激光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各国看好的军用防空技术。

二战后,在多种光源发展路线之间,各国军事科研机构选择优先发展化学激光器路线。但是在装备领域,化学激光器始终难以市场化、实用化。同时,固态激光器依托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实现了高速发展,不断克服原有的性能短板,步入高能杀伤激光领域。下面我们以美军机载激光武器发展路径为例,探讨这一历史现象。

洛马的ATHENA激光防空系统展示杀伤效果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