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集成助力迭代发展
每分钟上万发炮弹的射速、2000~5000米的射程、先进辅助系统的加持,使一些近防炮具备了抗击超声速反舰导弹的能力。但是,高超声速反舰导弹的出现,又使近防炮开始面对新的“生存课题”。
面对诸多新变化,近防炮能否有效应对?目前还无法给出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近防炮系统还会长期存在。这种长期存在,基于战场的现实需求,也基于近防炮能力的持续提升。其中,技术集成的助力不可小觑。
简要来说,在战场需求牵引下,今后的近防炮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展:
一是突出“稳、准、狠”特点继续提升能力。在抗击目标种类增加、性能提升的情况下,要有效完成近距防御任务,近防炮必须持续提升自身能力包括自动化水平和自主能力等,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显然能为此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更高水平的人工智能融入系统,近防炮“头脑”的反应将更加灵敏,也会更加“耳聪目明”,从而能在复杂战场环境中更加迅速准确地识别出敌方目标,“眼疾手快”地完成抗击行动。
二是可能与更多武器装备或搭载平台“联手”。当前,近防炮系统普遍采用独立设计,可以适装不同的舰船。但是,在指控与感知方面,近防炮则会融入舰船的相关系统。今后,随着无人机集群作战和高超声速武器打击等新作战形式出现,仅靠一类防卫手段根本无法应对这些威胁。因此,近防炮与更多武器装备“联手”对其进行综合抗击将成为必然。比如,激光武器正在成为近防系统中的“新星”,美国庞塞号和波特兰号登陆舰已经安装30千瓦和150千瓦高能激光系统,英国也在舰艇上完成了“龙火”激光武器的高频率发射,但激光武器受天气、环境等影响大的缺点,使它与近防炮“联手”成为当下的较好选择。
当前,一些国家比较成熟的近防炮型号,已开始出现向其他搭载平台拓展的趋势。如美国的“密集阵”近防炮就曾被搭载在轮式底盘上,来遂行陆地近距防卫任务。
三是进一步提高战场生存力。面对敌方饱和式攻击,精心打造的多重防御“穹顶”很可能被洞穿,近防炮也可能受到损毁。如何确保近防炮在受到一定打击后,仍能发挥作用,同样是研制者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如一些近防炮将搜索雷达单独设置以避免所有雷达被“团灭”一样,今后的近防炮或将采用更多冗余设计,以进一步提升战场生存力。
毋庸置疑,随着近防炮如今将一些复杂的拦截和杀伤任务变为可能,在今后战场上,近防炮仍将在近距离防卫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