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开始规划并设计自己的飞机。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所是沈阳飞机设计所。到了1957年左右,中国决定着手设计自己的初级教练机,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初教6。
在上世纪50年代末,沈阳飞机设计所完成了初教6飞机的整体设计工作,该型号当时也被称为“红专502”。这一设计项目由中国航空史上的杰出航空大师徐舜寿先生牵头负责,林家骅先生担任副主管。同时,包括在中国航空史上享有盛誉的顾诵芬先生、程不时先生,以及后来不幸在空难中去世的黄志千先生在内的众多年轻才俊,都参与了这一项目。其中,屠基达先生是当时团队中年龄最大的成员,也就是三十岁而已。
最初的初教6(红专502)计划安装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道里斯-B型发动机,但由于一时难以获得现货,最早的试飞采用了俄制的M-11型发动机。这是一款星型气冷活塞发动机。可以看到,早期的初教5飞机以及其他一些民航用的机型(如雅克-12)都采用了这种发动机。
在M-11发动机装备初教6之后,发现该发动机与飞机并不适配,因为M-11较为陈旧,也仅仅能够满足早期的试飞任务。因此,只得等待捷克发动机的到来。在此期间,沈阳飞机设计所完成了初教6的整体设计,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我国首款双侧进气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的设计上,同时继续大力推进歼5的设计和生产工作。
随后,初教6的设计图纸和方案被转移到江西南昌的洪都320工厂,由该厂负责该型飞机的设计、生产。完成组装后,期待中的捷克发动机也终于到达。然而,320厂的负责人叶绪仑先生在此时发现了问题。
M-11发动机虽然在功率上满足了原型机的试飞要求,但功率不足,较大的体积还严重影响了飞行员的视野。此外,从捷克进口的道里斯-B发动机性能较好,其功率仍然不足以达到设计要求,这使得设计团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叶绪仑先生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他决定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借用两台发动机。这些发动机是在北航“北京一号”上使用的AI-14型。当时北航有两台备用的AI-14发动机,叶绪仑先生从北航“借”走了这两台发动机,实际上是借去后便未归还。
在装配AI-14发动机并进行初教6的试飞后,发现飞机性能显著提升。试飞工作由一位传奇试飞员黄肇濂承担,他曾是民国空军的飞行员,属于民国空军第5大队29中队,在抗日战争中击落过4架日军飞机。新中国成立后,黄肇濂投身于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建设,成为新中国早期最著名的试飞员之一。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