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6的尝试
虽然运-5的服役解决了我军在短程运输和跳伞训练方面的燃眉之急,但该机的运力还是太小了,有效载荷只有1.5吨,只能运十几个人,航程也不足,航空远程运输只能使用从苏联进口的伊尔-14中型运输机,就连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专机也是伊尔-14。但中苏关系破裂后,这个渠道也没了,为保障运输任务,甚至还从英国引进了一批“子爵”飞机。
鉴于此,国家提出必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特别是迅速改变航空运输事业的落后状态,遂将运输机研制事宜正式提上日程。1965年5月,洪都飞机公司开始研制我国第一代中型螺旋桨旅客机,该机以苏联伊尔-14M为原型放大设计,命名为运-6。由于伊尔-14M只能载客24名,不能满足国内需要,因此运-6机身在伊尔-14M客机基础上加长1米,最大起飞重量增至18000千克,座位数达到32个,并将伊尔-14M客机的非气密客舱改为了气密客舱。动力为国产活塞-8甲型发动机,单台功率1900马力。尽管发动机功率大于伊尔-14M,但由于机体加长重量增加,因此飞行性能只是和伊尔-14M相当,仅航程和实用升限略有提升。
运-7的研制开创了国内航空研制领域的很多个第一
1967年6月,南昌飞机制造厂停止了运-6的研制,原因是该机使用的还是活塞发动机,技术水平已经落后于时代,各方面考虑后,觉得与其仿制伊尔-14,不如直接仿制使用涡轮发动机,运载能力更强,结构设计更先进的安-24。尽管运-6飞机没能继续研制下去,但是中国航空工业部门还是从该机身上获得了客机研制的宝贵经验,这为后来研制运-7飞机打下了基础。由于运-6这样的活塞发动机飞机在当时已经落后,因此三机部在1967年3月又提出仿制苏联安-24飞机代替运-6。仿制苏联安-24的型号就是后来的运-7飞机。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