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小型运输机运-5
新中国成立之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人民空军在朝鲜上空勇敢地挑战了强大的美国空军及海军航空兵,打出了新生大国空军的威风,也让我军认识到了“制空权”的重要性。因而,歼击机项目被定位为航空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主要资源和科研力量也集中到了歼击机领域,运输机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至今仍活跃在多个领域的运-5
实际上,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并不具备生产大型运输机的条件,并且空军对大型运输机的需求也不迫切。为满足空军短程运输、伞兵训练,以及边远地区紧急运输的需求,国内选择了苏联的安-2小型运输机进行仿制。一来该机属于双翼小型运输机,结构较为简单,工艺也不复杂,很适合当时航空工业还处于较低水平的中国生产;二来该机拥有优秀的短距离起降能力,对场地要求也低,可以在野外崎岖不平的草地上起降,同样适合当时没有多少机场的中国。
当时中苏关系还处于蜜月期,运-5项目不仅得到了全套资料图纸,还有安东诺夫设计局的专家现场指导,所以仿制过程十分顺利。1957年12月首飞,1958年即开始成批生产,当年就生产了90架。
运-5采用半硬壳式金属结构、后三点固定式起落架、普通双翼气动布局,其起落架使用大行程油液减震器和低压轮胎,可以在简易机场上起落。是一种安全可靠、性能良好、多种用途的飞机,并具有经济性好、使用维护简单、安全可靠等特点。该机不仅能低空飞行,用于农业的灭蝗杀虫、播种、施肥,森林防护灭火,地质勘查、探矿,医疗救护,民航客货运输,军队训练伞兵和跳伞运动等。而且加装涡轮增压器后,还能够进行高空飞行,用于探测高空大气和航空测量。如果加装水上飞行设备,又能作水上飞机使用。
尽管至今运-5服役已接近60年之久,但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国常见的运输机,广泛应用在训练、跳伞、体育、运输和农业任务中。
中国民航曾使用的伊尔-14客机,运-6就是在该机基础上放大仿制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