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以变应变:火箭炮一直在“进化”(一)

2024-08-07 09:00 作者: 李 伦 李霄宇 王文岳 来源: 解放军报 41099 次阅读

前不久,在第28届欧洲国际防务展上,一些新型火箭炮如韩国K239“春武”、美国M142“海马斯”、印度“皮纳卡”、德美两国联合研制的GMARS等集中亮相。

“发射时烟尘云起,目标区弹如雨下。”能在陆战场上“翻云覆雨”的火箭炮扎堆现身,折射着世界范围内此类装备发展的强劲势头。

事实上,多年来火箭炮一直是各国陆军倚重的重要装备。当前,在一些热点地区的军事冲突中,火箭炮的作用仍不容小觑。

火箭炮研制与应用方面的这些动态,为人们研判此类装备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窗口”,请看本期解读。

战火中渐渐站稳脚跟

说起火箭炮,就不能不提到苏联军队装备的BM-13火箭炮。

1941年7月14日,德国空军在奥尔沙火车站所在区域遇到了奇怪一幕。当时,在奥尔沙火车站待中转的德国军队和大量物资,受到突如其来的强大火力打击,短短几秒内,该火车站成为一片火海。从打击强度上判断,德军认为至少是一个炮兵师的火力。附近的德国空军战机迅速升空,企图找到并摧毁这支炮兵部队,结果几经努力却无功而返。

当时的德国空军不知道,他们要找的对象,其实是一个仅仅由7辆BM-13组成的火箭炮连。BM-13火箭炮,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喀秋莎”。

多管联装、火力凶猛、机动快速……从此,火箭炮登上世界军事舞台。

二战中,尽管苏联对BM-13火箭炮的使用一度严格保密,但最终BM-13火箭炮还是有一些被德军缴获。据此,德军研制出自己的火箭炮,并通过赋予火箭弹空中自旋转能力,让其拥有更高的打击精度。

对这种武器,苏联和德国给予高度重视。以苏联为例,当时该国还制造和列装了能发射300毫米和310毫米火箭弹的“瓦纽莎”和“安德柳莎”大口径火箭炮,给德军造成大量杀伤。苏德战场上,多次战役中都有火箭炮的身影。

二战后,火箭炮继续发展。冷战时期,苏联研制出BM-21“冰雹”火箭炮并大量列装部队。该火箭炮发射速度快、火力猛,射程达20千米,射击准备时间短,几分钟之内就能展开射击或者转移阵地,但其射击精度较低,发射时火光大、易暴露。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军队又服役了BM-27“飓风”火箭炮。

这一时期,美军研制的重点先是打击精度高且节省弹药的身管火炮,后来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火箭炮显示出的强大毁伤能力,让美军深受触动,重新开始重视对多管火箭炮的研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适应战场需求,研制列装了一批性能更好的火箭炮,包括苏联的BM-30“龙卷风”、美国的M270“钢雨”、巴西的“阿斯特罗斯”Ⅱ型火箭炮等。这一时期的火箭炮,为此后多国火箭炮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范本。以BM-30“龙卷风”为例,它配备有火控计算机和战场信息交互装置,能够发射集束弹药、温压弹、高爆弹等弹种,射程达90千米。

海湾战争中,美军开始将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应用于火箭炮。加装了制导系统的火箭弹打击精度明显提高。之后数十年里,借力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成为火箭炮发展的重要标志。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