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带来风险挑战
外媒分析指出,欧洲多国大规模采购F-35,尤其是近期的集中采购,可能给其防务建设带来风险挑战。
首先是延迟交付影响机队更新换代。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2023年共生产98架F-35,比2022年减少43架,仅完成计划产量的约63%。美国彭博社称,系统更新失败、零配件短缺、发动机故障等因素,使得F-35面临为期14个月的延迟交付。这将给那些希望尽快更新机队的欧洲国家带来较大影响。比如,丹麦计划用F-35替换现有的F-16,但目前27架的订单仅交付10架,其中6架还长期在美国用于培训飞行员。今年4月,丹麦向阿根廷出售24架F-16的合同生效后,其面临“老机已走、新机未到”的窘境,不得不在6月宣布把在美国的6架F-35调回本土部署。
其次是升级缓慢影响战斗力生成。目前,F-35正在进行Block4版本升级,其中包括非常重要的“技术更新3”软件升级。然而,该软件系统在测试中运行不稳定,经常导致机载雷达和电子战设备关机重启,软硬件适配问题预计要到2025年才能解决。2023年8月,比利时曾拒绝接收两架未完成“技术更新3”软件升级的F-35,目前接收4架后又遇到系统不稳定的问题,只得推迟训练安排和初始战斗力生成计划。挪威也面临类似问题,在退役全部57架F-16后,F-35正式接管该国快速反应警戒任务,挪威理论上成为全球首个拥有一支全隐身战斗机空军的国家。但由于版本升级问题,挪威空军的F-35完全形成战斗力尚需时间。
最后是阻碍欧洲制造的未来发展。有防务专家指出,一些欧洲国家用F-35替换F-16无可厚非,但用其替换欧洲本土制造的战斗机,将从整体上影响欧洲航空工业的发展。
最直观的影响是,原本应投入欧洲本土航空工业的资金流向了美国,进一步拉大了双方的技术和产业差距。比如,捷克在引进F-35后将逐步停止租赁14架瑞典制造的JAS-39“鹰狮”战斗机,这将导致该型战斗机在欧洲市场的用户只剩两个;德国起初于2020年计划采购93架欧洲“台风”战斗机,随后又决定引进F-35并大幅减少“台风”的采购数量至15架。这种减少采购自己参与设计制造产品的做法,会对“台风”的市场销售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欧洲多国选择购买美制战斗机而非欧洲制造的战斗机,对法国、德国、西班牙主导的“未来空战系统”和英国、意大利牵头的“全球作战空中计划”均会产生消极影响。一方面,这些国家在采购F-35后,短期内不需要也没有更多预算对其战斗机进行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未来他们很可能继续采购美制六代机。这将使欧洲本土六代机项目面临资金短缺和市场狭小的双重困境。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