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完成了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支前行动。不管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他们都是在祖国后方支援战争的重要力量,为志愿军克服战场上的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作出不小贡献。
勇做强国建设后备军
志愿军和停战谈判小组在中共中央“边打边谈”方针的指导下,在战场和谈判桌上与敌人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持久战。到1953年中期,朝鲜战局已趋于稳定,中央也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国内的社会经济建设上。培养储备社会建设的后备军、接班人,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
1953年5月30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宋庆龄发表《致全体儿童保育工作和儿童教育工作的同志们》的讲话,指出“你们培育和教导的儿童,不久就将贡献出他们的劳动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好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培养他们学知识、爱知识、勇于创新的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号召全社会关注少年儿童的保育、教育问题,成为这一年“六一”的重要主题。
就这样,在“六一”当天,全国各地围绕这个主题,组织少年儿童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联欢活动。西安、重庆、上海、武汉、南京等地的学校邀请了当地的志愿军回国休养战士、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以及劳动模范、科学家、作家和少年儿童们联欢或座谈。孩子们听着激动人心的战斗故事和充满知识的科学讲座,深受鼓舞、倍感骄傲。在硬件建设方面,各地区也都积极行动,大量筹建幼儿园、托儿所,并组织婴幼儿保育人员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座谈、研究、交流,增强保育教育能力,确保少年儿童在健康的状态下,取得“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少年儿童体质、素质有了显著增强,逐渐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强大后备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是人民打败了侵略者。少年儿童作为人民中的一分子,更是充满着活力和担当的一分子。更重要的是,战争的威胁近在咫尺,少年儿童在祖国的庇护之下没有受到严重伤害,并且越来越好、越来越强。战火里的“六一”,可能没有过多欢乐,也可能留下一些伤痛,但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也因此拥有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顽强不屈的拼搏意志,增强了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相关链接】
永远的“少年先锋号”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时任苏北泰县姜堰小学校长周立人、副校长李平子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讨论,决定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6月3日,该校向全国少年儿童发起“节省糖果钱,用来购买飞机”的倡议,并建议飞机命名为“中国儿童号”。随后,各大报纸、电台陆续刊登、播送姜堰小学全体儿童致全国小朋友的倡议书。“糖果换飞机”的声势,快速在各地儿童中扩大。截至当年7月底,姜堰小学陆续收到各地来信121封、捐款100万元(旧币)。姜堰小学将这些捐款当即送到县抗美援朝分会,作为购买“中国儿童号”飞机的捐款专款。在飞机交付时,“中国少年儿童队”已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这架飞机的名字也从“中国儿童号”改为“少年先锋号”。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