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经受烽火历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1日确定为国际儿童节,以此推动全世界关注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改善儿童的生活。1950年10月上旬,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全国掀起大规模的抗美援朝运动。作为革命事业的后备力量,我国少年儿童以高涨的爱国热情积极投入到抗美援朝运动中,度过了3个难忘的“六一”。
投身抗美援朝运动
1951年6月1日,是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我国少年儿童迎来的第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恰好在同一天,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即“六一号召”。号召发出后,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广泛订立爱国公约,并将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作为此类公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财物捐献、献工支前、代耕慰问等措施,支援志愿军在前线的战斗,将全国范围的抗美援朝运动推向高潮。
此时,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广泛的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在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对少年儿童队员,深入开展了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孩子们清醒认识到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并自觉投身到抗美援朝运动当中。
少年儿童走街串巷当宣传员,把美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讲给大家听,帮助人们认清侵略者的真面目;他们拉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共同签署和平签名,加入到各地浩浩荡荡的反帝反侵略游行队伍当中;更有不少人砸碎了自己零钱罐,把积攒的零花钱捐出来给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以实际行动贡献着祖国儿童纯真而又宏伟的力量。北京市育英中学的少年儿童队员,用自己的零食钱集资购买了一把“育英少年队抗美冲锋枪”,赠给战场上的勇士。南京市的少年儿童队员发动身边的小朋友们收集废铁,上交市政府支援抗美援朝,一共捐献了4.7万多斤废铁。通过这些教育和实践活动,增强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志愿军的意识,进一步筑牢了抗美援朝的精神根基。
当好国内支前“小水滴”
1952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被赋予了一种不平常的意义。1952年4月12日,国际保卫儿童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大会通过了《告全世界男女书》等文件,号召全世界各国成立保卫儿童委员会,为保卫儿童权利而斗争。此次会议对推动全世界保卫儿童、保卫和平的运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5月30日,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欢迎出席国际保卫儿童大会代表团大会。大会由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邓颖超致开会词。她在致词中指出“国际保卫儿童的胜利就是保卫和平的胜利。所有关心儿童的人们及母亲们都要把今年的‘六一’作为和平示威运动的日子,以表示亚洲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力量”。为能给少年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党和政府在前线战事紧张、经济持续吃紧的情况下,部署建设了众多保育院、托儿所等机构,并积极推进青少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时,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年,也是前线部队进行艰苦卓绝阵地战的一年。感受到社会各界关爱的少年儿童,在欢度自己节日的同时,没有忘记依然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叔叔们。他们写慰问信、做慰问袋,还自发前往各地的战勤医院去照顾、慰问志愿军伤病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打扫、洗衣和帮厨的工作。东北的“红领巾”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和共青团中央的号召,在各地学校的组织下,纷纷成立“优抚队”,在重大节日期间前往烈属军属家中进行打扫庭院、抬水洗衣、悬挂光荣证的工作,既让这些家庭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拥护志愿军的意识。安东市一名小学生专门在《东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给志愿军伤病员的公开信,信中写道:“感谢在前线英勇作战、打败凶恶的美国侵略者的志愿军叔叔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发挥我们的智慧和能力,在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培养下,把自己锻炼成有用的人才,建设伟大的祖国!”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