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世界海权的变迁特征
人类文明总是不断向前发展,尽管海权还有着一些相似因素,但当今世界与马汉所处的帝国主义时代不完全一样。纵观百年来世界海洋国家,特别是海洋强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海权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海权的内涵与概念在不断更新,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世界海权争夺中心自西向东转移。百年以来,世界海洋争夺方式经历了军事争夺向综合竞争的转变,争夺的主要区域逐渐从西方海洋大国云集的大西洋,向资源丰富的印度洋以及太平洋扩展。显然,古代海洋分为中西方两个中心。在15世纪前后,西方的海洋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东方的海洋中心则一直在西太平洋边缘的大陆沿海。所以近代世界海权争夺的主要区域在大西洋。
但从19世纪开始,海洋争夺的中心逐渐向东方扩展。至20世纪初,由西向东的扩展已经非常明显。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一战结束以后,英国和德国海军的没落,以及美海军的日益崛起。与此同时,一战结束后,美海军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判断,即东方正在崛起一支可以与之抗衡的海上力量——日本,所以这个时候美海军开始实施两洋部署、两洋均衡的策略。它的作战力量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分为两洋部署,尽管在二战中美国实行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安排,但是在战略决战时实际上是在太平洋方向展开的。太平洋已经成为此时海洋大国进行战略竞争的主要区域,这也代表着海洋大国的海权争夺已经从以大西洋为主的大西洋时代进入太平洋时代。
世界海权争夺焦点从控制海洋通道到争夺海洋本身。近代以来,海洋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空间。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的地理版图相对稳定,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同时,对海上通道和海洋资源的依赖也在不断提升。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利用海洋能力的逐渐增强,各涉海国家都开始将目光投向蕴藏着巨大经济和战略价值的海洋,海权竞争更加激烈。
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大陆架公告》,提出大陆架的范围是海岸至183米的海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蓝色圈地运动”。这也表明,世界各国对海洋的利用不再局限于它的通道作用,已经开始注重海洋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能源作用。20世纪70年代,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在《国家的海上威力》一书中强调海洋是联通世界的媒介和海上航线,有重要的联通作用;与此同时,他还提出由于海洋本身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源,对于那些未来可能面临人口或是资源危机的国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甚至直接影响一国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他预测海洋本身的重大价值必将使海洋成为各个国家争夺的主要对象。
进入21世纪,各国普遍都已经认识到,海洋蕴藏着一国发展所需要的大量战略资源,也是未来最有开发潜力和价值的资源空间。因此,也有人将海洋比喻为人类可以开发的第六大洲。越是这样,各涉海国家对于海洋本身的争夺也就越来越激烈,这也是当前对于海权争夺的升级。
海权争夺方式从单纯军事争夺到各领域综合争夺。军事竞争和武力争夺曾长期作为海权争夺的主要方式,最主要的代表国家就是美国。20世纪初,马汉的海权论成为美国发展海上力量的理论指导,马汉提出的要在战争当中控制海洋以及海洋军事的发展是以海洋经济为基础。这两个重要观点深刻影响了当时美国的国家政治,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美海军建设,特别是发展到二战之后,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的海上军事力量。随后,从美海军战略的调整可以看到争夺方式和空间的变化。在冷战时期,美海军以频繁和有效的海上军事行动,贯彻西方战略传统中的三个原则:威慑、前沿部署、同盟。美国也为此长期占据了世界海洋霸主地位。1982年,美海军部长莱曼提出了海上战略,这个战略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美海军战略,已经涉及空军、陆军和其他军种。经过二十多年完善,2001年,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在美海军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提出美国的军事战略要向海上倾斜,为了更好地应付21世纪的威胁,美国将把海、陆、空、天和信息空间连成一体,在这个浑然一体的作战空间中海洋将提供巨大的机动区域。迄今为止,海权变迁的重要缘起大多都是军事领域的变革。对海权的争夺方式已经由此出现重大变化,从以单纯的海上军事活动为主扩展到五维的战略空间,而对五维战略空间的综合控制和利用成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历史发展到今天,国家海上军事安全远远超出军事领域本身,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海洋竞争已经演变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待续)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