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与挑战凸显,争议声中任重道远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情报工作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但在情报领域,人工智能也有其不可忽视的“阿喀琉斯之踵”,那就是数据的真实性问题。人工智能强大的算力与优化的算法,赋予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但目前仍处于一种“低智能”的状态,无法对于情报信息的真实性做出甄别,存在高度依赖训练集数据的问题。若无差别的处理则会使具有恶意欺骗性的信息“毒化”数据集,导致系统产生错误的分析与判断,对于后续的分析处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干扰与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出现系统崩溃、机密数据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如何让人工智能拥有像人类一样举一反三的学习与判断能力,将是一个急迫且紧要的技术问题。在此之前,人机协同系统将是未来情报处理的一个主流趋势,人工智能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需要与人类的决策判断能力相结合,才能在保证准确性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情报工作的效率。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对于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情报机构的工作不仅局限于开源的数据,这些机构还希望通过人工智能获取窥探更多私人信息,进而通过对于使用一些热门大数据模型的受众进行监控,获取大量的私人数据。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与争议。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能力不断强化的今天,如何对于人工智能的使用进行合理地约束与限制,使得信息安全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将是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无论是在俄乌还是巴以冲突中,战场情报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智能化战争中,无人机、无人艇等无人化智能作战平台的投入使用,使得情报的来源渠道与存在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如今“发现即摧毁”的作战样式下,斩首行动、精准打击无一不诠释着战场情报的重要性。眼下,人工智能与军事情报的融合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只有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在情报领域的价值,方可在智能化的现代战场上把握主动权。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