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谈“乙肝”色变,担心与乙肝患者或携带者共处一室、共用餐具、握手拥抱,甚至担心通过空气传播而被感染,不仅给乙肝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阻碍了疾病防控。湖南省肿瘤医院张乐蒙医师,用科学的知识带大家来认识、预防乙肝。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乙肝到底是怎么传播的?日常接触真的会传染吗?其实,乙肝病毒(HBV)的传播途径是相对明确的,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这三种途径传播。它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水、共用餐具、握手、拥抱、同住一室、共用厕所、共用办公用品、蚊虫叮咬等日常接触方式传播。
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它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其传播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存在足够量的病毒,二是病毒需要进入易感者的血液或黏膜。
血液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共用不洁的注射器(如吸毒者共用针具)、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牙科器械、内镜、针灸针等)、纹身、穿耳洞等过程中,如果器械被污染,都可能造成传播。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病毒感染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感染了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新生儿。随着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广泛应用,母婴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感染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含有乙肝病毒。
相比之下,日常接触中,我们不会接触到感染者的血液,也不会发生母婴或性接触,因此乙肝病毒很难通过这些途径进入我们的身体。比如,共用餐具,病毒不会通过食物或唾液中的微量交换进入消化道导致感染;握手、拥抱,病毒不会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空气中的病毒含量极低,不足以造成感染。
预防实践:乙肝预防有章法,疫苗是关键。了解了乙肝的传播途径,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乙肝的预防有章法可循,核心策略是“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构筑免疫屏障,是预防乙肝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乙肝疫苗能够刺激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表面抗体,Anti-HBs),当再次接触乙肝病毒时,这些抗体就能中和病毒,阻止其感染肝细胞。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为新生儿免费接种。对于未感染且未接种过疫苗的成年人,特别是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易发生外伤者、同性恋或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等高危人群,也建议尽早接种。接种疫苗后,应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如果抗体滴度低于保护性阈值,应及时加强接种。
阻断母婴传播,对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应在孕晚期检测病毒载量。如果病毒载量高,可在医生指导下于孕晚期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以降低分娩时的病毒水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第一针乙肝疫苗,1个月和6个月时再分别接种第二、三针疫苗。这种“主被动联合免疫”措施可将母婴传播的阻断率提高到95%以上。
安全输血和注射,确保医疗用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杜绝使用未经严格检测的血液。在医疗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拔牙、纹身、穿耳洞等。
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虽然日常接触不传播,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仍需注意。例如,家庭成员中有人是乙肝患者或携带者,应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造成血液接触的物品。如果皮肤有破损,应避免接触他人的血液或体液。在处理伤口或接触血液时,应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品。消除对乙肝患者和携带者的歧视,不仅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他们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不会对周围人构成威胁,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理解、支持和帮助,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乙肝并非洪水猛兽,我们对它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误解。日常接触不会传染乙肝,这是科学事实。预防乙肝,我们有章法可循,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接种乙肝疫苗。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学习科学知识,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和歧视,积极接种疫苗,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共同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肝脏健康,让乙肝远离我们的生活。
初审:刘小丹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