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持续增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
什么是宫颈癌?宫颈癌有什么症状,主要致病因素是什么?生活中如何预防宫颈癌?……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南省肿瘤医院妇瘤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史彩霞。
记者:什么是宫颈癌?
史彩霞:宫颈癌是发生于宫颈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
记者:宫颈癌有什么症状?
史彩霞: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因而常被称为“无声杀手”,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接触性阴道出血、异常白带(如血性白带)、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宫颈癌晚期还可出现阴道大量出血,可合并有水样甚至米汤样白带,另外可能出现由于肿瘤侵犯其他器官所导致的相应症状。
记者:哪些危险因素与宫颈病变相关?
史彩霞:宫颈癌主要致病因素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 1.有宫颈癌等疾病相关家族史;2.性生活过早;3.过早生育(18周岁以前);4.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5.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有多个性伙伴;6.HIV(艾滋病病毒)感染;7.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8.吸烟、吸毒者。
记者:接种HPV疫苗可以预防宫颈癌吗?
史彩霞:可以。9~45周岁女性均可接种HPV疫苗,在此年龄段越早接种保护效果越好,其中9~15周岁女性是重点人群,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更高、效果更好。
目前已发现和鉴定出200多个亚型的HPV,约有54种可以感染生殖道黏膜。依据各型HPV与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不同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与宫颈癌发病直接相关的高危型约13种(如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型),尤其是HPV16、18型感染导致近85%的宫颈癌发生。低危型HPV(如HPV2、6、11、42、43、44型)感染则可能引起生殖器及肛周湿疣。
在妇女一生中,感染高危型HPV的概率达70%以上,近10%的妇女发展成宫颈癌或宫颈上皮内瘤变。适龄女性接种HPV疫苗能够阻断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有效降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率,特别是对于未感染过HPV的女性保护效果更佳。
记者:接种HPV疫苗后,还须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吗?宫颈癌筛查间隔多长时间做一次?
史彩霞:无论是否接种HPV疫苗,成年有性生活史女性均须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及时接种HPV疫苗、定期宫颈癌筛查是预防宫颈癌最可靠的方法。35~64周岁妇女每3~5年进行一次宫颈癌筛查,一旦发现癌前病变时及时治疗,可以阻断病情向宫颈癌发展。
记者:国家宫颈癌筛查项目包括哪些内容?
史彩霞:包括妇科检查、宫颈癌初筛(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或高危型HPV检测),初筛结果异常还需要接受阴道镜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记者:细胞学检查或HPV检测结果异常需要治疗吗?
史彩霞:细胞学检查或HPV检测结果异常都不能作为疾病的最后诊断,应由专业人员结合检查结果和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再确定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方案。
记者:生活中怎样预防HPV感染?
史彩霞:HPV主要通过性传播,所以一些可能增加HPV感染的因素,如初次性生活开始年龄小、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有多个性伙伴、性卫生不良或者有性传播疾病病史会增加HPV感染风险,从而增加宫颈癌的发生风险。
湖南省肿瘤医院妇瘤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史彩霞(左一)正在和患者及其家属交流。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个病因明确、可防可控的恶性肿瘤。接种HPV疫苗、定期开展宫颈癌筛查、及时治疗宫颈癌早期及癌前病变,能有效阻止宫颈癌发生。”史彩霞表示,目前宫颈癌早期可以达到良好治疗效果,还能保留女性生育功能。
初审:汪 杨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