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知名短视频社交平台上的一个视频在微信群广为流传。视频称,有媒体报道,江苏南京一名2岁半男童吃完砂糖橘后偷喝酸奶,结果肠胃不适住进医院,诊断结果为:小肠肠套叠,必须禁食。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三病区主任张先华。
牛奶和橘子并不“相克”
网上流传最多的说法是:牛奶中的蛋白质(其中80%为酪蛋白)易与橘子中的酸性物质产生沉淀反应(即酪蛋白沉淀物),影响消化吸收,还会发生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张先华主任表示,酪蛋白沉淀物对人体没有危害,而且人体胃液属于强酸性环境,远高于橘子的酸性,酪蛋白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变性、分解,形成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的多肽;牛奶中含有优质的乳清蛋白和酪蛋白,钙可以和它们形成易于吸收的络合物,利于被小肠吸收。从食物安全性上来讲,牛奶和橘子并不“相克”,一起食用没有安全担忧。
当心乳糖不耐受与牛奶蛋白过敏
既然橘子和牛奶同食对人体没有危害。那么,为什么有人同时吃了牛奶和橘子后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呢?
“这主要是乳糖不耐受所致!因为身体缺乏乳糖酶,即使不吃橘子,喝的牛奶量较多的话,也会引起上述症状。成人群体乳糖不耐受较为常见,是因为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消失;而婴幼儿群体乳糖不耐受多属于继发性,一般发生在病毒性腹泻后,乳糖酶出现继发性缺乏。”张先华主任介绍,还有一类人群喝牛奶后,体内免疫系统会将牛奶中的酪蛋白、乳清蛋白误认为是“入侵者”,从而进行对抗,产生过敏反应,症状类似于食物过敏。牛奶蛋白过敏可在几小时或几天后才出现症状,除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甚至便血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症状如湿疹、荨麻疹,呼吸道症状如流鼻涕、呼吸不畅、气喘等,这类人群须避免摄入牛奶及含有牛奶蛋白成分的食物。如果是婴幼儿,需要及时找小儿消化专家就诊,回避或替代饮食干预治疗。乳糖不耐受(主要是肠道症状)常常易与牛奶蛋白过敏混淆,因为两者都可能表现为喝完牛奶后腹泻,但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如有相关临床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什么是肠套叠?
视频中小男孩患上肠套叠,这是什么病症?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张先华主任指出,肠套叠是婴幼儿群体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典型症状为阵发性腹痛哭闹不止、呕吐、便血和腹部包块,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出现腹胀明显、严重呕吐等肠梗阻症状,严重者出现肠坏死,可引起高热、意识丧失,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儿童型肠套叠95%为原发性肠套叠,即原因不明的肠套叠,常见于婴幼儿,主要与婴幼儿回盲部系膜未完全固定、活动性较大等解剖结构因素有关,可在肠道的蠕动节律紊乱等诱因下导致发病。仅有5%左右的儿童型肠套叠为继发性,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肠道发育异常、幼儿性息肉等其他原因引起。
“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暴饮暴食,再好吃的东西也要适量。一旦出现身体异常,应及时就医。”张先华主任提醒道。
初审:汪 杨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