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挥动武士刀,米开朗琪罗耍着双节棍,爱因斯坦长棍呼啸带风,拉斐尔双叉使得有模有样。这不是万圣节开化装舞会,这是屏幕上四只超能力乌龟在对付坏蛋。它们就是电影《忍者神龟》中的神龟们,不但有着超酷的杰出人物的名字,还有着出色的武艺、卓越的智慧、丰富多彩的个性爱好。达·芬奇爱阅读、爱集邮,米开朗琪罗是个游戏狂人,拉斐尔对曲棍球、棒球、高尔夫球情有独钟;爱因斯坦,看这名字你就知道了,他是个理工科超级学霸!神龟们爱音乐,爱美食,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或朋友,唯一不同的是,他们长了一张乌龟脸,还天生带着一个厚壳做的超级防护盾牌。
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并没有“龟超人”的存在,可是谁又能保证将来没有呢!谁能保证人类文明独占地球的局面不会改变呢?
聪明的动物远多于我们的发现
上个世纪流行一种观点:爬行动物属于原始种群,其行为大部分时间往往是受遗传和经验而非理性思考所控制的。因而人脑中掌管与理性思考无关的最底层的部分,就被称为“爬虫类脑”。
人们很少对爬行动物的智慧进行研究。2011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研究发现,蜥蜴至少和山雀一样聪明。他们对一种叫热带树蜥的爬行动物进行了三项认知测试。首先,树蜥需要学会如何从容器中获得美味的食物。然后,它们要学会将这种食物与特定的颜色联系起来。最后,它们要将这些食物与该颜色区分开,并认识到另一种不同的颜色就是给它们的免费“赠品”。热带树蜥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三项任务,可以媲美作为对比测试的山雀的表现。尤其神奇的是,在整个获取食物的过程中,一些树蜥还学会了把长嘴当作杠杆,撬开了容器的盖子,这可是树蜥在自然界中从未有过的行为模式。这充分说明热带树蜥在勤奋地学习。
蜥蜴家族的其他种类也表现出聪明之处,拥有和鸟类、哺乳动物相类似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巨蜥还可以“数”到6,还会合作觅食:一只巨蜥会引开母鳄鱼离开巢穴,其他巨蜥则趁机吃鳄鱼蛋,引开母鳄鱼的巨蜥之后会溜回来吃蛋。波多黎各变色龙则对科学家的实验嗤之以鼻:实验者将它们放在一只蓝色圆盘上,盘子下是它们爱吃的虫子。6只蜥蜴中,有4只可以通过一种或两种方法成功获得食物——通过咬盘子,或者用口鼻把盘子拱翻。实验难度加大后,实验人员将食物放在一个有黄边的蓝色盘子下,普通蓝色盘子下则什么也没放。有2只蜥蜴通过不断尝试,还是成功找到了虫子。
不仅是爬行动物,当人类放下万物之灵的傲慢,以平等心态重新面对动物的时候,我们发现,动物的聪明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章鱼是无脊椎动物。研究表明,章鱼有3个心脏,2个记忆系统,5亿个神经元,大量非常敏感的化学和触觉感受器,以及非凡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很多章鱼在实验室里会走迷宫,会辨认形状,具有长期和短期记忆。有的章鱼甚至还会两足行走!要知道,科学理论认为只有两种构造才能促成“双足”移动现象发生,一种是拥有坚硬的骨骼和可自由伸缩的骨骼肌的物种,另一种则是有关节来协调它们的肢体运动使之行走的动物。显而易见,虽然章鱼有8只灵活的腕足,可是那些腕足上并没有一个关节,也没有什么骨骼或骨骼肌,但章鱼却能神奇地行走!还有一种章鱼甚至能使用工具——它会把丢弃的椰子壳拿着,遇到紧急情况就把椰子壳扣在一起当作房子钻进去。要知道,人之所以能够从猿进化为人,就是因为使用了工具……幸运的是章鱼目前还仅仅是章鱼,没有向“章鱼人”进化的意思,否则,我们真该担心了。要知道在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中,可是经常有章鱼状的外星人出场哦,《黑衣人》《独立日》《星球大战》……“章鱼人”边晃动它椭圆的大脑袋边挥舞它的腕足,操纵宇宙飞船、使用先进武器,甚至要毁灭人类,统治地球!
说到使用工具,海獭丝毫不输于章鱼。这种漂亮的海洋动物非常善于使用石头,修石头房子不算什么,寻找扁平石头,仰躺在海上,在肚皮上用石头砸贝壳,这才是本事。海獭喜欢敲开贝壳吃其中的肉。有人观察,一只海獭在一个半小时内从海底采回54个贝壳,用石头敲击了2237次。
在非洲生活的白兀鹫也喜欢使用石头,它会用石头砸喜欢吃的鸵鸟蛋。白兀鹫会用双爪紧紧抓住一块重6两左右的石块,飞到80~100米的高度,然后松开双爪,让石块从空中落下砸到鸵鸟蛋上,将蛋打破。白兀鹫轰炸法的命中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它选择的空中高度非常讲究,如果飞行高度低于80米,鸵鸟蛋不一定会被打破;如果飞得太高,就会把鸵鸟蛋打得稀巴烂,使蛋液流得满地都是。从80~100米上空掉下来的石块,正好能将鸵鸟蛋打开一条裂缝,让白兀鹫把嘴伸进去喝光蛋液。
其他鸟类使用起工具来也是得心应手。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善于加工嫩枝上的钩刺,并用其来捕食隐藏在腐烂树枝中的甲壳虫幼虫。这是一项需要反复练习的高超技巧,乌鸦们不仅能够学会,还会弯曲金属丝设法“钓”到够不着的食物。
生活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啄木燕也会用细树枝捅洞里的虫子。如果一时间找不到理想的枝条,啄木燕会挑一根比较合适的枝条进行加工。遇上得心应手的枝条,啄木燕用完后还舍不得丢掉,而是经常带在身边。在树林里飞翔时,它的嘴里总是衔着一根细枝条,这根细枝条成了它不轻易离身的“法宝”。只是在用尖嘴啄树干时,它才会把细枝条暂时寄放在树缝里。
初审:彭常凤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