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刘宁(化名)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四川凉山州某县理科“状元”,并顺利被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4年后,刘宁应大学毕业,但论文没过,拖了一年才拿到毕业证。此后几年里“几个工作找得都不是很理想”,他选择了放弃,“主要就是玩,看看小说、睡觉、上网吧”,并过起了“流浪”生活。马年春节期间,大年初四开始他连续三天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堤校区镜湖边的露天长椅上过夜,大年初六被人发现通知家长后,他又消失了。五天后,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的他才被跑了数十家网吧的父亲寻找到……
有记者问道:“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的生活会像现在这样?”
刘宁的答复是:“这方面想得太多了,可能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吧。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成绩都一直很不错;考进中科大的时候,带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有没有可能像爱因斯坦、霍金一样,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甚至能影响整个世界;但进入大学之后,学习成绩一般,和同学们比起来也只是平凡普通的一员,而且感觉自己也没有天才的聪慧和疯狂。但在现实生活中,让我像大多数人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
有关四川凉山一当年理科高考“状元”在多年后的今天沦为“流浪汉”的新闻,受到了公众和媒体的关注。有人唏嘘感伤,一个本来前途一片光明的孩子沦落到如此境地,是他个人人生的悲哀,也是家庭、社会的悲哀;有人愤慨激昂,是万恶的“状元光环”与“人上人思维”扭曲了孩子的心态,断送了孩子的大好前程;还有人沉思揣度,“状元”沦为“流浪汉”,到底是个案还是具备群体特征?到底该从个人身上寻找原因,还是该从教育体系与社会环境中分析问题……
我们注意到,在新闻报道中,有一句话引人深思。主人公刘宁面对记者的询问,给出了走到今天这一步的答案:虽然没有霍金的智商,但让他像大多数人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他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如果像普通人一样是“没意思”的话,什么才是他心目中的“有意思”呢?显然,在“状元”与“流浪汉”之间,刘宁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在寻找自己人生定位的过程中,这位曾经的天之骄子陷入了迷惘。环顾身边,与刘宁持相仿观念的年轻人大有人在。在他们的心目中,甘于平庸就意味着失败,如果没有机会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还不如索性不作为。这样,起码在暮年之际,还可以自我安慰:“真不是我不成,而是老天爷没有给我机会。”
这究竟是一种清高,还是一种怯懦?
为什么那么多人希望在有生之年登上珠穆朗玛峰?前赴后继,哪怕知道有可能去而无返,哪怕知道走错一步便可坠入深渊。答案很简单:因为,山,就在那里;目标,就在那里。
为什么有一些人明明知道梦想很难实现,还是要去奋斗、追逐?是因为他们不愿自己一生碌碌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却还自我安慰,用麻木与冷漠掩饰懊恼与悔恨。
所有的伟大与非凡,一定伴随着数不尽的跌倒与创伤;所有的成功与辉煌,一定伴随着数不清的挫折与忧伤。有人说过,青春本是残酷的,在青春的路上,你觉得孤独就对了,因为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是你发现光芒的机会;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是你知道你自己内心有多强大的机会。青春就是这样,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更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将你彻底打垮。慢慢走,不放弃,青春的滋味就是如此,人生的况味就是如此。
你相信温暖与梦想,梦想与温暖也会相信你。对于绝大多数人如此,对于青年人,尤其如此。
说个老掉牙的观点,青春时,真的不妨拼尽全力地努力,避免在年华老去之时,悔恨与鄙视自己。
再说一句不那么老套的,是的,也许奋斗了一辈子的普通人最后仍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也许翻了身的咸鱼仍不过是一条咸鱼,但正如五月天那首传唱度很高的歌曲《咸鱼》中唱到的,至少他们拥有做梦的自由,没有扔下一句“奋斗无用”而心安理得地碌碌无为。
如果可以自己选择青春道路的话,别做一个甘于流浪的“状元”,做一条拥有梦想的咸鱼吧。
初审:彭常凤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